第十八章(3 / 3)

幻 像

網購和嗎啡酒精一樣,令人上癮。我常階段性陷入網購癮,失足於目迷五色的網頁湖沼。造訪的都是風格類似的店,俗稱“文藝範兒”,對我這個文藝女中青,“文藝”

一詞如招魂符咒。

別小看店裏的一件背心,一條圍巾,裏麵暗藏CI文化,拍片是關鍵一環。猶記剛做一本時尚刊的美食欄時,找了個手藝不錯的作者,利落地把稿交了,但稿更利落地被PASS掉,理由是視覺美感不夠。我心想,美食欄不就教人做菜嗎,讓達人傳授下做菜步驟和技巧不就行了,拍得好看的菜往往不中吃啊——NO!才明白,秀色在前,可餐在後。教不教人做菜沒關係,關鍵要讓讀者一見圖就“暈菜”。不信你隨便翻開一本時尚刊,上麵的美食都是大片拍法,美輪美奐,其中小技巧是:原料生的或半生狀態拍,色澤便能光鮮。正如刊中那些明星及各色魅力人物,也得“半生”狀態,不可追究他們被油鹽醬醋浸淫後的日常色相。

視覺,這個年代最核心的符碼!日本九十年代初就有個音樂派別曰“視覺係”,其舞

台裝置和照明效果令人眼花繚亂,聽覺還沒啟動,視覺先衝動了。

著有《意識形態的終結》一書的丹尼爾·貝爾說過:“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後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裏,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沒錯,在這個視像膨脹的年代,視覺成為絕對性的主導文化。那些網店賣的越來越與商品無關,而是“視覺”。哪怕百來塊的服裝都能拉到海外去拍(估摸旅行順道拍的),且拍得不賴,模特、用光和外景都挺到位,片子修得也專業。呈現在顧客麵前的已然不是一件衛衣或打底衫,而是立體的流行文化本身。在美色與美景的幫襯下,哪怕地攤貨都能閃閃發

光。

那些人氣高的網店,不一定物美,但圖美是必須的——身形婀娜的模特就披塊麻布也

摩登,不信你換個正在減肥中的路人甲模特試試?包你有多少衣物就有多少庫存。

那些美圖把人看得癡癡傻傻,最後偷梁換柱:把圖中模特換成自個兒,女人們對這事都較擅長,就好比旅行對女性的意義通常是留影,且百裏挑一後,認定拍得最好的那張才是惟一真實的自己——至於其他,那完全是技術問題或像機質量導致,與本人無關。

說回美圖對人的誘引,水仙少年又何止希臘的納克素斯?愛從水中窺倒影的人太多,因倒影虛幻,易生美感。圖片拍得好的店家都應打上廣告,“買一贈一:贈送幻覺30秒。” 此外,店家至少還贈送了24或48個小時或更長時間(視快遞公司效率)的期待。這期待

隨快遞電話響起常戛然而止,除非你有與圖中模特一式的外形。

曾糾結要否網購件衣服,那款短風衣被模特在薄暮中穿得頗具文藝範兒,她身後的迷離燈火與風衣那般調和,她的神情一點惆悵,容貌恰如其分,沒有漂亮得離譜,是正好讓人

可暇想自己也能立於薄暮中穿這麼款風衣的程度。

這家店的圖片張張都像在上演情景片!顧客像在觀摩影視海報,海報中湧動著誘引消

費欲望的藝術。

然後就遇上了一位生活裏的真人“秀”。當她穿著我眼熟不過的那款風衣從我身旁經過時,我深刻認識到,海報隻能張貼在高於視線之處的地方,不可平行複製於生活。那女人,她把衣服的那點文藝之氣擠掉,直擠進了熱騰騰,飄散油煙味兒的日常——可誰能保證我們

穿上後效果不是和她相仿?

耶穌基督曾告訴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用這句話來安慰那些收到快遞後失望懊惱的人們吧,包括我,在點擊“購買”時我以為看見了,其實沒看見,或說看見的並非與自己有關的物事。

是看商品,更是尋找與觀摩一種理想情境,看那些枙子花的女孩(或玫瑰般的女人)如何替代我演繹一出有關微風、山崗、青春、愛的畫麵。說來,所有的藝術樣式給予我們的也非具體元素,而是由那些元素整合出的某些難以言述的氛圍,那其中浮動著時光、永不可

得的某些東西、渺茫的承諾、逆流而行的內心與一個可能的更好的“自我”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