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江西調研看鄧小平新時期執政理念的雛形(2 / 3)

鄧小平曾說:“建國以後,成功的地方我都高興。我一生最痛苦的當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10]P54仔細揣摩鄧小平覺得“最痛苦”的原因,其中自然有自己和家人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但更多的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是對百姓困苦生活的深深憂慮,是為他們所受不公正待遇鳴不平。

在1972年開始的江西調研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鄧小平對基層百姓困苦生活的感同身受。鄧小平在樟樹江西鹽礦考察,“看到礦上工人在簡易工棚中揮汗如雨、艱苦勞作、努力生產的感人場麵,禁不住上前緊握著一雙雙工人的手,動情地說,你們的精神太值得學習!”[6]P462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造成了社會經濟的凋敝,百廢待興。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新中國已經成立20多年,鄧小平看到的卻是一個停滯不前的社會。不難想見,鄧小平之所以動情,一方麵當然是有感於工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另一方麵則是有感於“文革”對生產造成的破壞,令人扼腕。

1972年11月13日,鄧小平來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鄧小平看到當地的百姓,在初冬時節,“僅僅穿著一條單褲,衣衫襤褸且大部分是自織的土布”[6]P464,“他為曾經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老區人至今還這麼窮、這麼苦,十分難過,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6]P465。此時的鄧小平分明有了憤懣的成分,“為革命作出貢獻的老區人”並沒有嚐到革命勝利帶來的果實,仍然過著清苦的生活。後來,鄧小平來到寧岡,看到寧岡也是一片貧窮景象,群眾生活非常艱苦。當他在井岡山上看電影《紅燈記》時,看到扮演李玉和的錢浩亮出場的時候,深有感觸地說:“這個浩亮姓錢。‘文化大革命’‘錢’也不要了,就叫浩亮。”“沒錢能幹什麼,國家窮,人窮,不就是沒有錢嘛!”[7]P147這句話決不是鄧小平隨口說說,而是內心真實想法和感受的抒發。仔細品味“沒有錢能幹什麼,國家窮,人窮”,不正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深刻思考嗎?所謂“社會主義”用樸素的話語來講,就是國家有錢,人民有錢,過上物質豐富的日子。而隻有發展生產,發展經濟,才能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最終達到國富民強的目標。

鄧小平對個人利益的重視並不是共產黨人對“人民利益”的第一次發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但是,鄧小平通過改革開放,更好地實現了人民利益,帶領人民走出貧窮,奔向富足的小康時代。

三、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鄧小平執政理念的基本途徑

如前所述,要實現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統一必須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鄧小平在總結過去經驗,分析當前社會形勢的基礎上指出:“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麵貌好一些”。[7]P128在鄧小平看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隻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堅定社會主義道路,才能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在江西三年的所見所聞、三年的思考,讓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的弊病有更深刻的感受:奉行“人海戰術”,不講究分工,也不注重經濟效益,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下,導致國家積弱,人民窮困。所以,在整個江西調研過程中,鄧小平強調發展生產,以及如何發展是最惹人注目的。

鄧小平在考察江西鹽礦時,看見工人揮汗如雨,十分辛苦,動情地說:“你們的精神太值得學習了!大家現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後實現了機械化就好了!”[10]P147可以看到,鄧小平將“機械化”不僅看成是一種提高生產力的手段,而且是“解放雙手”,提高勞動者福祉的工具。如果說手工辛勤勞動也能創造物質財富,那麼“機械化”的優點就在於“多快好省”,能夠節省人力,提高勞動效率,減輕勞動者的負擔。鄧小平在泰和拖拉機廠、泰和米廠和瑞金電線廠調研的時候都談到了“機械化”的問題,他說:“應該說,現在比過去好了很多,解放後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和西方國家比起來,我們最少落後40年。我們還需要努力!”[11]P203在此時的鄧小平看來,不應該如“文化大革命”中那樣簡單地強調與“西方國家”的對立,強調資本主義的腐朽,而應看到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向西方學習。不但要向西方學習,而且要和西方做生意,賺西方人的錢。1973年2月9日,鄧小平參觀景德鎮陶瓷廠,在了解到陶瓷生產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時,心情很沉重。後來當他聽到陪同人員介紹,瓷廠現在正在按照周總理指示生產出口產品時,鄧小平鼓勵他們說:“是可以嘛。”這表明鄧小平已經跳出了對西方的“關門主義”思想。鄧小平的思想在1972年的中國絕對是超前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具備遠大的戰略眼光和膽識。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既然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那麼具體如何實施,又如何解決生產力發展之後帶來的問題呢?鄧小平在瑞金紅都製糖廠的一段講話透露出他最初的設想。當鄧小平來到製糖廠的車間,發現包糖果有手工包裝和機械包裝,就問:“手工和機械每天各包裝多少斤?”被告知手工包裝大約80斤,機械包裝400多斤。鄧小平問:“那為什麼不全部用機械包裝呢?”陪同人員一下子被問住了,支支吾吾地回答:“那樣的話,很多工人就沒活幹了。”鄧小平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多出來的工人可以先送去培訓,部分工人先上班,然後輪換,這樣工人的素質就會提高。”[6]P474這裏,實際上指出了“機械化”可能帶來的問題,那就是生產力的過剩,工人可能會下崗,造成新的社會不公平。鄧小平的解決方案是不是能解決這個問題呢?試想所有的工人都接受完培訓,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又應該如何進行分工?鄧小平在當時沒有給出進一步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他後來的講話中找到答案。

鄧小平提倡共同富裕,但是反對簡單的平均主義。他指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10]P155鄧小平在瑞金紅都製糖廠,建議把工人送去培訓,拋去半人工半機械化的生產模式,為的就是全麵提高效益,追求共同富裕。同時,鄧小平也認為共同富裕不是沒有差別的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一種有先有後的富裕。那麼究竟哪些人應該先富裕起來呢?鄧小平指出:“我們要求所有的人都努力上進,但畢竟還要看各個人自己是否努力……這種個人努力程度的差別,即使到共產主義也會存在。”[7]P106這句話,其實已經給出了前麵問題的答案:把工人送去培訓是作為讓個人努力上進的機會,至於結果如何,誰有機會提拔升任管理職位,誰繼續留在生產第一線,甚至下崗失業,這便由個人努力的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