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1 / 3)

曆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李孝陽

[摘 要] 學習習近平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有助於我們從曆史、政治和理論的高度搞好意識形態建設,有助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些論述啟示我們:決不能歪曲意識與生活的關係,搞意識形態中心論和意識形態淡化論;要堅持正麵宣傳和輿論鬥爭相統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重視意識形態的傳統文化基因,在揚棄中外文化中提升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關鍵詞] 曆史唯物主義 正麵宣傳 輿論鬥爭 優秀傳統文化

意識形態領域是國際鬥爭的重要領域,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根據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堅持並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學說,有力地推進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總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學習習近平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有助於我們全麵係統準確地掌握習近平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有助於我們從曆史、政治和理論的高度搞好意識形態建設,有助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一、決不能歪曲意識與生活的辯證關係,搞意識形態中心論和意識形態淡化論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一論斷既堅持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強調了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我們必須唯物、辯證、曆史地認識和評價意識形態的性質、特點、地位和功能,正確把握意識與生活的關係,反對意識形態中心論和意識形態淡化論。

1.秉承曆史決定論,始終把經濟建設擺在第一位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這部他們生前沒有出版的著作中,曾明確闡述了自己新世界觀的基本原理: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說的理論前提。在1859年公開發表的《序言》中,馬克思對曆史唯物主義進行了經典性的論述。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就強調了生產力、經濟結構、社會關係對觀念、理論、意識形態的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重申了早已確立的從物質實踐解釋意識形態變遷的唯物主義原則,否定了從觀念出發的曆史唯心主義。

既然生產力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曆史發展、社會總體麵貌,那麼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把經濟建設擺在第一位。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客觀上複雜嚴峻的國際鬥爭形勢和國內矛盾狀況,主觀上對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誤判,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探索上走了一段彎路,誇大階級鬥爭、精神、上層建築的作用,陷入意識形態中心論,最終導致“文化大革命”的悲劇,不但不能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繁榮,而且危及到社會主義的生存,教訓極其慘痛。“文化大革命”後,以“兩個凡是”為代表的教條主義在理論界一度十分流行。為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在鄧小平等人的支持下,在全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真理標準大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曆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從而為隨後的改革開放這一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偉大轉折拉開了序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不為任何風險和外部壓力所懼,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躍升,如今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正是基於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習近平多次強調,隻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

2.堅持唯物辯證法,整體把握意識形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複雜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後,第二國際的理論家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由於沒有掌握唯物辯證法,片麵誇大了生產力、經濟的決定作用,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帶有明顯的機械論傾向,用經濟決定論取代了曆史決定論,實際上成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俘虜。經濟唯物主義不可能是馬克思主義,而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如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就是持這種觀點,因而不可能正確指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實際上,在反對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歪曲為經濟決定論的過程中,從唯物辯證法入手,與列寧一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意識形態問題上做出了卓越的探索。盧卡奇對從整體性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有很強的自覺意識,強調總體性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對馬克思主義來說,歸根結底就沒有什麼獨立的法學、政治經濟學、曆史科學等等,而隻有一門唯一的、統一的——曆史的和辯證的——關於社會(作為總體)發展的科學。”[1](P78)意識形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聯係,“對辯證方法來說,意識形態的和經濟的問題都失去了自己互有的、固定不變的異性,並相互彙合起來”[1](P86)。這啟示我們,不能把經濟和意識形態理解為相互外在的、互不相關的,二者具有內在的、不可分離的關係,要從整體上去把握。我們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意識形態建設不是中心工作,但是牽動中心工作:搞得好可以促進中心,搞得不好就阻礙中心。因此,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習近平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隻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3.依據唯物史觀,科學定位意識形態建設的地位功能

如果說以上是從既定社會的靜態的角度,在社會總體結構中定位意識形態,指出誇大其地位和作用,就會陷入曆史唯心主義,不能超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視野,那麼我們還需要從社會曆史的、發展變化的過程,在社會全麵生產中定位意識形態。根據唯物史觀,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而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現實生活的生產既包括物質生產、人的生產,也包括精神生產、社會關係的生產,意識形態聳立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並適應於一定的政治上層建築發展而來。因此,“在有階級和階級衝突存在的社會裏,全部社會生活的再生產必然蘊含者意識形態的再生產,沒有意識形態的再生產,人類社會的再生產是不可能的”[2](P153)。經濟生活是不斷變化的,意識形態也不是凝固的、僵化的。如果我們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考察意識形態,那麼就應當一方麵注重從不斷變化了的經濟事實和社會製度引出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的變遷,從意識形態變遷反觀經濟的發展,從而夯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物質經濟基礎,另一方麵注重自覺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服務經濟基礎的作用,不斷再生產有益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批駁有害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