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民社會視角下對當代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的研究與思考(2 / 3)

3.女性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有獨到之處

與男性的政治參與相比,女性政治參與尤其不同且更顯優勢。女性生來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協調能力,做事公平公正,深入細致,在政治參與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女性對日常生活及社會問題的敏感度高,她們能夠利用切身經驗與感受迅速地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加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能把他們的需求納入決策過程,並積極提出符合實際的建議來完善其社會處境。[4]

二、當代女性政治參與的狀況

改革開放以後,雖然女性在政治參與方麵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從總體範圍來看,中國女性參政並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筆者將從女性民主參與和權力參與兩個角度來分析中國女性政治參與的現狀。

(一)民主參與方麵

1.盡管女性對國家事務關注程度及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女性存在政治冷漠

隨著經濟政治體製改革的發展,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提高,女性已不再局限於傳統家庭婦女角色,開始關注國內外重大事務。據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92.9%的女性關注“國內外重大事務”,54.1%的女性至少有過一種民主監督行為。2012年1月5日上海市公布的第三期上海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報告中則顯示,上海女性關注國內外事務比例已達調查人數的98.2%。[5]相比1990年、2000年進行的前兩期調查結果,上海女性的政治關注度明顯增強,政治認知水平也有所提高。

所謂政治冷漠,是指對政治活動和政治問題的冷淡、漠視、不感興趣以及逃避和厭惡的態度或心理,也指對政治參與疏遠、逃避、消極參與或不參與的政治行為,是“無政治階層”的一種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就中國女性群體政治冷漠而言,其主要表現在女性政治參與意識相對薄弱、參與自覺性與自主性較低。2002年進行的一項涉及全國19個省市區的關於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大型問卷調查表明:60%以上的農村婦女對選舉誰當村委會幹部沒有明確的意圖,而迫於無奈或跟風參與村委會選舉的人達近70%;“非常認真”和“比較認真”的態度參加選舉的人不到三分之一。[6]

此外,女性政治冷漠還表現在其不參與和消極參與方麵。2000年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資料顯示:在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的性別構成中,女性占了被調查總數的7.7%,男性占被調查總數的17.2%;在給單位社區或村委會提意見的性別構成中,女性占被調查總數的15.1%,男性占被調查總數的31.3%。男性比女性所占比例明顯要高得多。由此可見,女性的政治不參與及消極參與政治的程度仍然較高。

2.女性政治選舉的參與率高,但選舉和競選比例較低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了中國18歲以上公民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因此,公民政治參與是體現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據2000年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統計,1995年以後,中國公民選舉地方人大代表的參與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1995—2002年的參與選舉性別構成中,女性比例達73.4%,男性為77.6%,男女性別差異比例明顯較小。但從2008年的調查數據中發現,在被調查的城市人群中,近5年來91.3%的女性沒有參與過單位競選社區的領導職位或地方人大代表。而在農村,農村婦女參選村民大會與村民代表會議的比例同樣很低,被調查者中選擇男戶主的比例比選擇女戶主去的比例高出30.9%。[7]

(二)權力參與方麵

實現女性政治參與的主要渠道在於女性以國家管理者、領導者身份進入國家政權機構中作出相應的政治決策。

2008年以前資料來源:全國人大統計資料,參見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編《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04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頁。

在權力參與方麵,中國女性的政治參與在數量和比例上有所停滯。自第一屆人大代表會議召開至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女性政治代表比例不斷上升。而在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女代表比例首次下降,由上一屆的的22.6%下降為21.2%。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女代表的比例更是下跌至20.2%,第五屆人大開始到2013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的35年中,中國女性人大代表的比例始終在20%—23%之間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