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雖說偏安一隅,但一直沒有放棄北伐的夢想。相繼派大將殷浩、桓溫北伐。桓溫英武有才略,但野心也不小,朝廷對他很忌憚,對他的北伐並不全力支持,反從旁掣肘。所以三次北伐都相繼失敗,最終未能扭轉偏安的局麵,這實在是一件憾事。
桓溫字元子,是宣城太守桓彝的兒子。未滿周歲時太原人溫嶠見了他說:“此兒骨骼不凡,請再讓他哭一下。”等到聽了他的哭聲,又說:“真是英才降世!”桓彝因為此兒為溫嶠所賞識,所以給他取名叫溫。溫嶠笑著說:“果然如此,將來也要改作和我一姓。”桓彝被韓晁害死,涇縣縣令江播參與了此事。當時桓溫十五歲,頭枕戈矛,眼流血淚,立誌報仇。到十八歲,碰上江播已死,他的兒子江彪兄弟三人居喪,把刀放進手杖,用來防備桓溫。桓溫謊稱吊喪客人,得以進入,在守墓的廬屋裏殺了江彪,然後又追殺了他的兩個弟弟。時人為之稱歎。
桓溫為人豪邁爽朗,有雄風高節,姿貌奇偉,臉上有七顆星印。年少時,同伴稱讚他說:“桓溫眼睛像紫石棱,須發如刺蝟毛,是僅次於孫仲謀(孫權)、晉宣王(司馬懿)一類的人物。”被選為南康長公主的夫婿,拜為附馬都尉,襲萬寧男爵位,授琅玡太守,屢遷至徐州刺史。
桓溫同庾翼友善,經常在一起相約要安定天下,匡國濟民。庾翼曾經對晉明帝推薦說:“桓溫從小就有雄才大略,希望陛下不要把他當作平常人看待,也不要當作平常的女婿,應當像周宣王對方叔、召伯那樣,委以複興重任,讓他弘揚大道、匡濟時局,完成艱難事業。”庾翼死後,明帝便提拔桓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
那時候,蜀地成漢政權多變故,國勢衰頹。公元346年,桓溫率軍攻打成漢。朝中許多大臣認為蜀地道路艱險,恒溫兵力不足且又深入敵後,這一仗凶多吉少,哪知桓溫僅用了5個月的時間,就蕩平蜀地,攻陷成都,成漢主李勢被迫投降。
這一輝煌勝利,使桓溫的威名震動朝內外。他想進一步樹威,幾次上書要求北伐。朝廷怕他北伐成功兵權更重,對他的要求不予理睬。朝廷先後派褚裒、殷浩領兵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桓溫乘機上表彈劾殷浩,結果殷浩被罷免。桓溫將朝中障礙除去後,再也沒有人能阻止他領兵北伐。
公元354年春,桓溫率領4萬人馬,水陸並進,討伐前秦苻健。苻健聞訊後忙派太子苻萇、丞相苻洪、淮南王苻生領兵5萬前去抵禦。
且說淮南王苻生,自幼瞎了一隻眼,卻異常勇悍狂悖。他的祖父苻洪不喜歡他,有次指著他的瞎眼向左右開玩笑:“聽說瞎兒隻有一隻眼流淚,不知是否如此?”苻生聽了這話,立即拔出佩刀刺向瞎目,指著淌下來的滴滴鮮血對祖父說:“這不是瞎眼流下的眼淚麼!”眾人見了,無不驚駭。苻生成年後力大無窮,能與猛獸格鬥,擊刺騎射,無一不精。
兩軍相遇,苻生一馬當先向晉軍衝去,兩名晉將截住他廝殺,都被他劈於馬下。他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晉軍前隊人馬抵擋不住,紛紛潰退。桓溫見來將勇猛,忙將弓弩手調上前,隻聽一聲令下,箭如飛蝗飛入敵陣。苻生毫不畏懼,用刀撥箭依然猛衝,忽然聽到身後一聲慘叫,太子苻萇身中兩箭落馬。苻生回馬救起太子,且戰且退。晉軍乘勝追擊,直抵霸上。
苻健見大軍敗回,吃驚不小,連忙緊閉城門,堅守不出。關中百姓深受鼓舞,紛紛前來勞軍,長安附近的郡縣全都歸附了晉廷。
晉軍駐紮在霸上,日子一久軍糧不繼。桓溫本打算麥子成熟時派兵搶收,補充軍糧。苻生早已料及,派兵將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桓溫的軍糧越來越少,隻得下令退兵。
公元356年,晉廷命桓溫討伐反叛的羌人首領姚襄。姚襄反叛晉廷後,他的部將一齊勸他北還。姚襄依從了部下的意見,攻占了許昌,隨後又攻打洛陽。
洛陽守將周成,本是魏國降將,以後又背叛了東晉朝廷。周成見羌人來勢凶猛,堅守不出。姚襄聞報桓溫領兵來攻打他,連忙撤除對洛陽的包圍,駐紮在伊水北岸,與晉軍隔河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