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王徽之訪友(1 / 3)

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王獻之,也是風姿超拔、誌趣高雅之人。王徽之“雪夜訪友”的故事最能說明他不同凡響的情趣和內心世界。

當年,王徽之辭去了官職,隱居在山陰縣,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而他要去拜訪的好友戴逵住的剡縣,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嵊州市,離山陰縣大約有50公裏的距離。按照當時小船的航速以及所經剡溪的交通情況,王徽之確實要用一整晚的時間,才可能從紹興市行船至嵊州市。也就是說,傍晚才從山陰出發的王徽之,在途中,必定經曆了夜色、黎明、清晨、正午的景色變化。從古至今,山陰、剡縣以及剡溪的沿途兩岸,都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所以,可以斷定,那天王徽之的惆悵,完全被沿途兩岸的美景消融了,以至於,他覺得再沒有必要找朋友交談來排解寂寞了。

船在江心,王徽之回過頭對船夫說:“船家,不用去戴逵那了,我們直接回去吧。”

“為什麼呀,先生?我們已經在剡縣了,戴逵家就在眼前,再過二裏路就到了。”船夫不解地問。

“我去拜訪戴逵,本來就是乘興而去;如今,我興盡而返。愉悅身心的目的達到了,沒有必要再去見戴逵了。”王徽之不假思索地答道。

於是,王徽之明明已經到了戴逵家門口,卻沒有再去拜訪,就心滿意足地按原路返回了。

王徽之、王獻之同為王羲之之後,又都是大名士,難免會被人放在一起比較,可是無論是氣質高下,官職高低,還是書法造詣,七弟王獻之都要勝過王徽之一籌。但是,王徽之、王獻之兄弟為人心胸坦蕩,從不在意這些外人的評價,兄弟倆的感情就如陳年的美酒,愈久愈醇。

公元386年,時年50歲的王徽之、43歲的王獻之倆兄弟,相繼病危。當時天師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人快死的時候,隻要有人願意自折陽壽,那快死的人便能轉危為安,逐漸康複。受家族影響,同樣信奉天師道的王徽之便讓人請來了一位術士,在病床上掙紮著直起身,氣息虛弱,艱難地對那位術士說:“我的才能、官職都不及我弟弟王獻之,今天就請大師用我的陽壽為我弟弟續命吧。”

“唉!”術士深深地歎了口氣為難地說,“能夠替他人續命的人,自己得先有未盡的陽壽啊。今年,你與你弟弟,大限都到了。你又拿什麼替你弟弟續命呢?”

“蒼天啊,為什麼?”王徽之聽後,大叫了一聲,便昏死過去。

數日之後,王徽之從昏迷中醒來。他睜開眼,第一句話,便是用時斷時續,極其微弱的聲音問夫人,弟弟王獻之的病情怎樣了?夫人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隻是眼眶中閃過了一朵淚花。自小機警的王徽之頓時猜到了噩耗,他的兩隻手緊緊地抓住了身上的被子,兩行熱淚也緩緩地湧出了眼眶。

過了幾天,王徽之病情稍有好轉,他便不顧家人和郎中的反對,拖著奄奄一息的病體,趕去為王獻之奔喪。在靈堂上,王徽之沒有落淚,他坐在停放王獻之屍體的靈床上,拿起了王獻之生前最喜歡的琴,對著“睡著了”的王獻之,彈了很久很久。王徽之彈的都是兩人小時候一同玩耍時最喜歡的曲子。可麵對如今這番物是人非,陰陽相隔,一片惘然的王徽之,怎麼也找不準當年孩提時的音調。最後,王徽之不得不深深地歎道:“子敬啊,子敬,你的琴也與你一同仙去了。”說完,他便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悲痛,當場暈倒在子敬的靈床上。

經過這一沉重打擊,原本就病入膏肓的王徽之,更是病情加劇,一病不起,短短一個月後,就隨王獻之一同仙去了。紈絝謝萬謝安很關心他的兄弟子侄,經常規勸引導他們,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德行。當然,他主要是以身作則,而不是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