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實長江下遊的軍事力量,拱衛首都建康和抑製上遊桓氏勢力東山再起,抵禦前秦南下等,謝安打算成立新軍。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十月,朝廷任命謝安侄子謝玄為南兗州刺史,負責籌組新軍。謝玄隨即把南兗州的軍事治理機關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市)移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南徐、南兗兩州僑戶紛紛應征入伍。當時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劉牢之等數人以驍勇應選,謝玄任命劉牢之為參軍,率領精銳作為前鋒。因為晉朝百姓稱京口為北京,所以當時人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
清初王夫之關於北府兵有這樣的論述:“謝安任桓衝於荊、江,而別使謝玄監江北軍事,晉於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相權,以圖中原,一舉而兩得矣。”桓和謝是東晉四大門閥之二,所以兩者既有爭權奪利的衝突,也有維護士族階層權益的本能。從東晉政府整體的利益出發,謝安很好地處理了中央與地方藩鎮的關係,平衡了謝桓兩大家族的力量。
東晉所轄境土主要為荊、揚二州。荊州位居上遊,地廣兵強,是防止北方南下的重要據點,設有強有力的都督府,“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揚州為京畿之所在,乃立國根本。三吳及浙東是穀帛的重要基地。但是“建鄴擁天子以為尊而力弱,荊襄挾重兵以為強而權輕”,這種“枝強幹弱”的局麵,就成為荊揚之爭的根源。
繼督荊州的桓衝把揚州的軍權讓給謝安,雙方互相協作,出現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麵。麵對咄咄逼人的北方,謝安深知原來的世兵製軍隊腐敗不堪,根本對付不了前秦的軍隊,於是選派“有經國才略”的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監江北諸軍事,北鎮廣陵,組建北府兵。
北府兵組建後,首先遇到的是太元三年前秦向東晉發動的一場進攻。
其年二月,苻堅派征南大將軍苻丕帥步騎七萬進攻東晉在西線的軍事重鎮襄陽。為配合西線的進攻,七月,又遣兗州刺史彭超為都督東討諸軍事,與將領俱難、毛盛等帥步騎十萬進攻東晉的東線重鎮彭城、淮陰、盱眙。
次年二月,秦軍攻下襄陽,執晉將朱序。在東線,麵對秦的進攻,晉派萬餘北府兵援救彭城,軍於泗口,欲遣間使報沛郡太守(彭城)戴遁而不可得。時彭超置輜重於留城(彭城郡屬縣,今沛縣東南),謝玄揚言遣北府將何謙率軍襲取留城,彭超釋彭城圍還保輜重,東晉彭城太守戴遁隨何謙帥彭城之眾奔謝玄,彭超進據彭城,而南攻盱眙。俱難攻克淮陰。
四月,秦將毛當、王顯在攻拔襄陽後帥眾二萬東會俱難、彭超攻淮南。
五月,秦軍攻拔盱眙,執高密內史毛操之,秦兵六萬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寶應)。三阿距廣陵百裏,東晉朝廷大震,一麵沿江布防,遣征虜將軍謝石帥舟師屯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等帥眾四萬屯堂邑(今南京六合);另一麵派謝玄自廣陵率北府兵救援三阿。
六月,謝玄與田洛帥北府兵五萬敗秦軍於盱眙,秦軍退屯淮陰。玄遣北府將何謙帥舟師朔淮水而上,焚毀秦軍建造的淮橋,秦將邵保戰死,退屯淮北,謝玄與何謙、戴遁、田洛等乘勝追擊,再敗秦軍於君川(今盱眙縣北君山之川)。劉牢之等又破壞秦軍的運艦,秦將俱難、彭超僅以身免,秦軍在東線的進攻北謝玄組建不久的北府兵擊敗。
上述史實可以看出,謝玄先前馳援彭城的北府兵僅萬餘人,而用於君川,最高數卻達到五萬,說明北府兵是在戰鬥中彙入各支力量而發展的。
北府兵最大的戰爭是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戰,我們後麵還會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