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時代從大的時期來說,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太元元年到太元八年淝水之戰,是謝安事業登頂階段,在這個階段,謝安和朝廷諸人麵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抵禦前秦的攻擊,這個是核心問題。前秦政權作為東晉幹部群眾的全民公敵,促使大家齊心協心抵禦外侮。而且是外敵越逼近,人民越需要團結。在表麵上的上下一心共禦強敵的形勢麵前,一靚遮百醜,東晉的內部許多矛盾就被掩蓋,而後世的曆史學家,一向是注重行文可讀性勝過事實準確性,行文的需要,也略化了許多問題。
但其實東晉內部矛盾還不少,以謝安為中心,最主要有三個:
一是桓謝矛盾,不過由於桓家擁有地方實權,而且整天在前線作戰,知道國事艱然,基本上能和謝安和平共處,在朝廷有難,謝安遇困的時候,還多次主動積極幫助。
而謝安也自知實力不如別人,也不敢對桓家大包大攬,一幅吃定人家的樣子,所以兩家基本能擺平關係;雖然後來兩家在江州刺史的人選等問題上有衝突,但到太元九年,由於桓衝死後謝安未並吞其地境,而以桓豁諸子以及桓伊分督荊、江、豫州,妥善解決,“彼此無怨,各得所任”。
二是王謝矛盾,這個王是太原王國寶,這個人原本是謝安的女婿,但是謝安一向看不起他,結果人家妹妹嫁了個好老公司馬道子,於是小人得誌,在司馬道子後麵興風作浪,出謀劃策。但是王謝矛盾其實是馬謝矛盾的變體,而且王國寶之流沒有實權,所以不是大患。
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第三個矛盾,馬謝矛盾,也就是司馬皇室和謝安的矛盾,這個矛盾甚至等不及淝水之戰,前秦侵略,就顯現出來,在淝戰前夕,皇帝竟然任命年僅二十多歲的司馬道子,與德高望重的謝安共錄尚書事,明擺的要分謝安的權,史家為皇帝諱,說其實是司馬道子搞的鬼,但是沒有司馬曜在背後作靠山,誰能動得了當朝第一權臣?
第二個階段是太元八年到太元十年謝安逝世的兩年,謝安一力幫助振興皇權,原來是想對付那些意圖作亂的權臣,比如桓溫之流。但是結果就跟武俠小時裏的大內高手,雖然平時血滴子出神入化,如果一不小心,把血滴子甩到自已頭上,等到外敵被打敗,司馬皇帝就跟曆代皇帝一樣,兔死狗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更下死力逼謝安,生生把他給逼到徐州,最終鬱鬱而終。
總之,太元年間前半段,東晉在謝安的治理下,雖然一時呈現強盛氣象,但內部積弊仍然時刻作祟,外憂內患交叉出現,束縛著謝氏的手腳,使他不能盡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