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才少年(1)(2 / 3)

數字對畢加索而言似乎特別困難,此外,時間也是如此。有一次,畢加索從教室窗戶正向外張望時,看到了姑父安東尼奧,他馬上叫出聲來,要姑父記得帶他回家——畢加索總是害怕他們把他給忘了。而當姑父問他“什麼時候下課”時,他率直地回答:“一點。”他認為“一”既然是數字中的第一個,一點也一定是離現在最近的時刻。

荷塞似乎並不在乎兒子在課業上毫無進展,他常常教給畢加索繪畫的技巧。荷塞本身繼承了西班牙傳統的寫實主義,因此提供給兒子一套紮實的、嚴守規範的基本技巧。當然,也沒有任何學生能像畢加索那樣敏捷而又熱衷於畫畫。那可能是他們父子相處最愉快的一段時光,父親對他自己行業的藝匠手法非常熟悉,而兒子在那種年齡尚無法區分技巧和其目的之間有什麼不同。

有些孩子最初所作的畫看來具有出奇的天分,到了七八歲以後這種天分卻永遠地消失了。馬拉加時代的畢加索卻不是這樣,開始時他的畫十分孩子氣,但卻不斷向成熟的方向進展。他的天分未曾被過分早熟的技巧所扼殺,因而能蟄伏著留存下來,在他青春期之後再度複活,並且陪伴著他度過一生。畢加索晚年的一些作品完全是用孩子的手法表現出來的,那新鮮的、純個人的孩童天分一直沒有消失,在那麼多年以後,依然能經由那隻具有最高超技巧的手而再度展現。

馬拉加的那段生活,在一個孩子看來,一定是永恒的:擠滿人的小房間,無法逃學的學校,不斷地繪畫,星期天的人潮,穿著新衣的全家人,一堆堆衣著光鮮的青年,一群群皮膚黝黑咯咯嬌笑的姑娘,數不清的親戚、朋友,還有那永遠燦爛的太陽。所有這些,加上近在咫尺的海洋和吹拂一切的溫暖空氣,構成了畢加索生長的環境——他生命中的要素。在這個地中海岸邊的城市,他所真正感受到的世界,是他鄉愁的對象,也是他唯一感到自在的地方。他一生中最喜愛太陽、海洋,並樂於有大群人陪伴著他。

1891年,在馬拉加,當10歲的畢加索正對鬥牛場的儀式發生了超乎其他一切典禮的興趣時,他的規律、他那自然的生活卻被迫要作一個結束。他的第二個妹妹於1887年出生了,小房間顯得更小了,他的父親也比以前更消沉了。而在此時,市政府竟然決定要關閉博物館了。此前荷塞一家的生活一直沒有金錢的盈餘,這個打擊對他們影響非常大。

情緒低落的荷塞在卡洛那地方謀得了一席教職,是在公立貝亞斯藝術學院教授素描和裝飾。卡洛那位於加裏西亞,是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極遠的北部地區,而全家人勢必要遷到那裏去居住。在這個時候,荷塞忽然發現他的兒子幾乎是目不識丁。

不認識字,也不知道“2+2”是多少,在自己的家鄉似乎沒有多大關係,因為所有的鄰居、朋友們顯然都會理解這孩子;然而在遙遠的加裏西亞,身為外鄉人一定得遵守當地人的規矩,而畢加索如果要在那兒入學,就得通過那裏的入學考試,或者起碼也要交出一張本地的學習合格證書。畢加索絕對不可能通過入學考試的任何一科——除了繪畫。所以荷塞隻好去找一位能開具學習合格證書的朋友。

“沒問題。”那位朋友說,“不過在形式上仍然要考一考他。”

可畢加索在考試時,在主考官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後,仍然保持緘默。主考官出了一道加法題:3+1+40+66+38=?然後溫和地告訴他題目怎麼寫,請他不要緊張。第一次的嚐試失敗了。第二次提出問題時,畢加索發現主考官已經把答案寫在一張紙上,而且把那張紙放在一個很顯眼的地方。於是畢加索把那個數字默記下來,回到桌上把答案寫下,並在下方得意地畫上一條橫線。就這樣,畢加索總算取得了他的學習合格證書。

這紙寶貴的文件跟所有其他的行李一起被打包,1891年夏日接近尾聲時,畢加索隨著家人第一次出海,開始了他漫長的旅程。

二、良好啟蒙

當一家人離開馬拉加的時候,串串葡萄在陽光下成熟,甘蔗又高又壯,正是一年中最愉悅的收獲時節,而在他們到達卡洛那時,駭人的秋季風暴正開始刮起。西班牙北部和東北部的險峭海岸,正承受著越過大西洋的三千裏勁風的吹襲,狂風帶來大量雨水,使加裏西亞成為全半島雨量最豐沛的地帶。在沒有刮風也不下雨的日子,天氣通常是多霧的,霧會轉變成綿綿的細雨,冷冷地滴在花崗岩海岸和花崗岩的房舍上。一年之中也有稍晴的時節,太陽略露一下臉,把光線灑在沙灘上,陽光所帶來的溫暖對被大浪或狂風送上岸的海草起了加速其腐爛的作用,孕育出成群嘈雜的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