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許子遠,帝鄉南陽郡名士,少有名,有大誌。如大多仕子般,他也心懷社稷,曾天真的以為,以自己之才可以扶社稷於將傾。
當大將軍何進掌天下權時,逐同審配、荀攸等入府,為幕僚輔佐,似有大展拳腳,一展所長之心。惜何進誌大才疏,不納忠言,最後鬱鬱不得誌。
不過不同審配、荀攸,先後離開何進擇主而事,許攸一直都想做大事,改變社稷命運。
靈帝在位時,見帝王寵幸宦官,不理朝事,盡大膽的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準備廢其帝位,改立合肥侯為帝。可惜最後事敗,王芬害怕而自殺,他也隻有逃亡。
還好,逃亡的日子並不久,當劉宏病逝,劉辯、劉協相互替代為帝,董卓控製朝堂,當年謀叛之事,便無人追究,得意安全。
可惜此時的大漢已病入膏肓,朝臣割據,江山水火。
江山混亂,奸臣當道,各方有誌之士紛紛逃離洛陽。
當袁紹得罪董卓從洛陽逃出,投奔冀州後。經曆過太多的許攸,思想也發生了改變,就算還心存匡扶社稷之心,但也開始為自己考慮。
時勢造英雄,亂世之中,他也要謀一世。當即投奔並成為袁紹的謀士,開啟新的旅途。
隻是想要成就一番功業,卻不是那麼容易。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紹、袁家當代後起之秀,哪怕是庶出,卻也不乏投奔者。單單文士,審配、逢紀、陳琳,皆才俊,其中不在之下。他想得到重用,並不容易。
故此,當聽到河南諸郡,以橋瑁、張邈為首的官員,號召天下義士啟稟反董時,如同其餘幕僚,許攸力主響應,希望借此展示才華,進而得到器重。
出兵討伐董卓,不但大義上能占優,更是手下文武一展才能之時,自然無人反對,順勢而為。
當然著也是袁紹的初衷,在洛陽以與董卓勢同水火的他,當時一入渤海郡便在大勢募兵,等待機會。此刻有人號召,他怎麼會拒絕。
而且袁家四世三公之名,天下皆知,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此刻響應自然天下歡喜,他的威望也能得以提高,無論勝負,袁紹名聲是賺到了。
也因袁家之名,眾望所歸,袁紹當上了聯軍的盟主,扛起大旗對抗董卓。可以預見,如若義軍能攻入洛陽,掌權者會是誰。
一切發展很好,天下義軍紛紛來投,一月間盡擁兵數十萬,士氣高漲,人人都在憧憬殺入洛陽,活剮董卓之事。
可惜現實太過殘酷,想殺入京城,救天子於水火,想想是容易,但真刀真槍那是要看實力的。
特別是當出頭鳥曹操、倒黴蛋王匡,先後全軍覆沒後,聯軍慌了,身為盟主的袁紹更是慌了,特別是聽聞叔父袁隗、兄長袁基一家被殺後,更是悲從心起。
然雖然痛恨,可一時卻又束手無策,似乎此刻大家才想起來,董卓並未土雞瓦狗,他乃一方名將,手握數十萬精銳西涼大兵,皆大漢精銳,想戰勝談何容易。
認清現狀,當即各部義軍不敢輕易出兵,深怕下一個全軍覆沒的就是自己。
哪怕被捧為盟主,曾經氣衝鬥牛的袁紹,也冷靜了。
麵對百戰精銳西涼鐵蹄,不說中原多步卒。就是有騎兵,皆剛剛招募來的新卒,怎是西涼大漢的對手。
經過商議,哪怕不願意承認,但都明白想要打敗董卓,必須有一支精銳為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