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濟增長新措施分析(3 / 3)

四、結論

(一)各個地區通過適應性戰略來應對消費模式的變化

根據各個地區收入水平,各個地區需要“高檔商品”和“中低檔實用商品”銷售戰略。各個地區人均GDP最大的差距已達到了4.8倍,年收入11萬-23萬元的人口在2012年僅占總人口的6-8%,雖然以中心部內陸地區為中心的消費持續增加,但是這個收入層次的人口比例仍然較低,大部分的消費者還是喜歡“中低檔實用商品”。

(二)經濟增長新措施帶來的產業構造變化

1.電子通信等尖端高附加產業能夠強化當地的研究與開發機能,能應對中國內陸地區增加的“中低檔實用商品”需求。重視耐用性、性價比和款式的同時,為了滿足各類消費者的期望,需要強化當地的研發機能。擴大技術級差,應對由於國有企業規模大而出現的價格競爭力上升的情況。通過並購來擴大企業的規模,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提高價格競爭力。

2.在增長性較高的環境和服務產業內需要確保競爭優勢。2002年,公益事業施行市場化改革以後,對於汙染物排放企業和需要環境保護企業的投資顯著增加。它們分別以BOT(Buid-Operate-transfer)、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等形式參與城市環境設施建設和運營。環境產業應該采用連鎖經營的運營方式,節約能源,提供再生服務綜合型環境淨化係統。

由於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帶動了休閑、文化產業的增長。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為消費者提供了倡導中華民族自豪感的文化理念。

參考文獻:

[1]Lee, I. H., Syed, M. & Liu, X. (2012). Is China Over-Investing and Does it Matter?(WP/12/277).IMF.

[2]Ferri, G. & Liu, L. G. (2009). Honor Thy Creditors Before Thy Shareholders: Are the profits of Chinese State Owned Enterprise Real?(Working Paper No.16/2009).

[3]中國工信部.關於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並重組的指導意見.2013-1-22.

[4]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中國城市發展報告”.

[5]Mckinsey (2009). Preparing for China's Urban billion.

[6]Mckinsy&Company (2012). Meet the 2020 Chinese Consu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