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捕前,本有機會逃往國外,保全性命但他卻說:“中國曆史上,少有為變法流血犧牲的人,假如我的犧牲能換來法的成功,能挽救國勢衰微的命運,寧願作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是,慷慨就義。他的死使無數國人認到清政府的腐朽與沒落,從而激發了多仁人誌士的愛國熱情,他們留洋海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也掀起了中社會曆史發展的新篇章。
縱觀中國曆史,真的就沒有因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嗎?答案是有,而且有很多,隻是由於變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而沒有成功,從而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而唯一例外的就是兩千多年前,中國曆史上史無前例的變法——商鞅變法。商鞅,作為末日王朝的清流,動亂時代的人傑,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具有魄力的改革家,他的悲慘命運曾令無數人為之感歎,他的功績也為無數人所敬仰。雖然,人們習慣於站在儒家仁義道德立場上去評判人物,而對商鞅的人格嗤之以鼻,認為他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但瑕不掩瑜,商鞅變法的偉大功績,無愧於我們今天稱他為“改革鬥士”,他的變法將在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永放光芒。
斯人已逝,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後人應該哀之並且鑒之,繼承其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以此來推動中國曆史的發展。
商鞅變法發生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此之前,我國社會經曆了所謂的以禪讓製為代表的原始社會的三皇五帝時期,此時,社會還處在天人不分的原始蒙昧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製的出現,到了夏禹,就出現了不傳賢而傳子的階段。我國的政治製度由禪讓製變為王位世襲製,這標誌著我國社會進入宗教文化階段。這時候,國君即為百巫之長,具有絕地通天,溝通天人的本領,代表上天來統治人民。到周朝時,天命觀念有所動搖,周朝統治者提出了“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的敬天保民觀念。特別是到周公製禮作樂之後,標誌我國進入禮樂文化階段。在這個時期,禮用來別親疏,樂用來和同異,以禮樂來維持社會的運轉。此時我國的社會是以封建製、分封製和世襲製來作為統治基礎的。西周建立之初,就分封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到全國作諸侯國君,實行“建立屏藩,以衛周室”的政策。諸侯國君尊奉周王,定期向周天子供奉財物,並通過定期祭祀、宴飲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係。諸侯國具有領兵保衛周王室的義務,而周王室隻統治國都附近一小片區域,沒有軍隊,其經濟和安全保障全部靠諸侯國的供應來維持。周天子利用家國同構的宗法血緣關係,來維持政權的運轉,其統治核心是建立在“禮”“樂”之上。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廢申後與太子宜臼,立寵妃褒姒為後,立其子伯服為太子,任佞臣,戲諸侯,國人怨,諸侯怒。於是,廢太子宜臼的舅公申侯,近結交朝臣,外聯合少數民族犬戎反叛周幽王。犬戎的軍隊攻破了都城鎬京,並且在驪山的山坡上殺死了周幽王。申侯實現了自己的外孫宜臼由廢太子轉為真天子的圖謀,但代價是巨大而慘痛的,國破家亡,讓犬戎飽掠而去。麵對殘破的國都和凋敝的原野,周平王即公子宜臼無奈東遷至洛陽,史稱東周。而此時,眾諸侯皆作壁上觀,沒有發兵幫助周王室,就在周王室絕續莫測之時,秦人挺身而出,秦襄公率兵救周,並且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至洛陽。事後,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並把周的都城鎬京周圍原有的廢墟之地,以及岐山以西犬戎所統治的廣大區域賜給了秦。秦於是立 國,位於諸侯之列。
而周室自東遷之後,由於年代漸遠,與諸侯國君的血緣關係也逐漸疏離,再加上周王室勢力的衰落,地方諸侯國勢力的增強,諸侯不再尊奉周王室,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而征戰不休,我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切變化,都隨著井田製被破壞出現了新的生產關係而產生,特別是鐵製農具的出現。新的生產關係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封建製生產關係,這一生產關係的出現,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曆史舞台。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新興地主階級紛紛取得政權,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標誌,表明我國曆史進入封建社會。各諸侯國君為鞏固統治,紛紛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實行變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在諸侯爭霸的戰爭中戰勝敵國,以取得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