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時代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世人又稱王荊公,封荊國公。他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清晨,天剛蒙蒙亮,臨川軍判官的衙門之內一派忙碌,臨川軍判官王益的妻子吳氏臨盆了,生下了一個結實的、皮膚異乎尋常黑的男孩子。
孩子的父親王益27歲,母親吳氏今年剛剛19歲。吳氏是王益的續弦,第一個妻子留下了兩個男孩,早早就去世了。王氏家族並非豪門大戶,也不是名門貴族。王益是個中層官員,一直在各地做知縣、知州。王益很有魄力,所任之處,政績大抵不差。他為官清廉,做了一輩子官,卻不置田產,隻靠有限的官俸維持家庭生活。由於沒有田產,他每調任一處,就拖家帶口,一起前往。這給王安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後的為官生涯中有著很大的影響。
王益22歲進士及第(後來王安石也在這個年齡及第),做了二十幾年的地方官。他做官時對屬下約束很嚴。和一般動不動就掄起板子打人的州縣官吏不同,王益做官判案很少動刑。他教育孩子也從不進行體罰,而是耐心地講道理,這在中國傳統家庭是非常少見的。他給王安石的成長提供了寬鬆自由的家庭環境,也為王安石創造了難得的學習氛圍。
王安石一生下來就不缺玩伴。王益前妻謝氏所生的安仁、安道這時已經長成大孩子了,他們對新出生的小弟弟非常照顧,小王安石剛剛會走就成天跟在兩個哥哥屁股後頭。此後的幾年內,王安石的弟弟安國、安世、安禮、安上和三個妹妹相繼出世,王益官衙的院子裏一天比一天熱鬧,一群孩子整天在院子裏玩過家家,玩各種各樣自己編出來的遊戲,打打鬧鬧,嘰嘰喳喳。王益忙完了公事,有時也出來和孩子們玩一會兒。和一般家庭裏的“父嚴母慈”不同,他對孩子從來都是和藹可親的,很少有疾言厲色的時候。相反,吳氏對孩子管教得倒嚴厲一些。當然,這並不是說他不重視孩子們的教育。王安石後來回憶說:“(父親)從沒有發怒體罰孩子的情況。他經常在吃飯的時候和顏悅色地為我們講做人為什麼要孝悌仁義,講曆朝曆代興亡治亂的緣由,講得很動聽。”而王安石的母親吳氏也不是一般的家庭婦女,她識文斷字,喜歡讀書,知識頗為廣博,而且做事有決斷、識大體。王安石的好朋友曾鞏稱她“好學強記,老而不倦。其取舍是非,有常人所不能及者”。吳氏是王益的繼室,卻對前房所生的安仁、安道關心照顧得勝過自己親生,由此可見她的品質和為人。父母親的為人處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安石。
因此,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王安石和兄弟姊妹們的個性都得到了較為自然的發展。王益的七個兒子中有四個中了進士,這在整個宋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
王益為人果敢,頗有政績,敢於打擊大戶豪族,維護底層人民利益,從不熱衷功名利祿。他為官一直有功成身退的思想,對仕途上的升遷騰達並不十分在意。應該說這些特點在王安石身上或多或少有所體現。王安石步入仕途後很長時間沒有汲汲求進,應該與此不無關係。
王家在臨川沒有待太長時間,王安石出生後不久,就開始隨父親宦遊各地,足跡幾乎遍及中國南部。從臨川到新幹再到廬陵,他們走遍了大半個江西。9歲那年,他隨父母到蒼翠遍野的廣東韶關,12歲時又到山清水秀的四川新繁,16歲去過首都開封,17歲隨父乘舟東下江寧。可以說,王安石的青少年時代是在不斷的旅行中度過的。讀萬卷書的同時能行萬裏路,遍曆名山大川,周覽各地人情,體察各階層人的生存狀況,對王安石眼界的開闊,注重實際的思維方式的形成,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王安石智力超群,記憶力出眾,雖然9歲才啟蒙,但學業進展得異常順利。私塾老師對他實行特殊的政策,給他人限定課程,對他則比較放任,允許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擴大閱讀範圍。天才與勤奮是分不開的。王安石從小就對知識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興趣。由於家庭教育和天性的原因,王安石不是那種愛玩的孩子,每當下課後,當別的孩子急急忙忙跑出去蕩秋千或者摔跤的時候,他還是一個人靜靜地在教室裏,讀書讀得入了神。這個勤學好問的學生,經常讓老師為難。因為他經常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老師頭疼不已。然而老師是不會生他的氣的,因為這個學生年紀雖小而文章氣概不凡,議論別開生麵,讓他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