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竹林七賢與竹林玄學(1 / 3)

竹林七賢是指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位名士。他們常在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修武附近)的竹林中聚會,因此得了這麼個雅號。東晉之後,竹林七賢的影響逐漸傳播開來,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們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更是魏晉時期文人精神理想的一種象征。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經過二十餘年的征戰,逐步統一了中國北方地區,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同年十月,東漢獻帝無可奈何地以所謂“禪讓”形式交出了皇位,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朝。然而,還不足半個世紀,尚未飽嚐皇權之樂趣的曹氏家族便不得不麵臨一場被司馬氏家族取代的悲劇。

司馬氏是漢末河內望族,這個家族的幾個成員,特別是司馬懿,曾經在抗擊東吳、蜀漢的戰役中表現突出,為曹魏政權的穩固和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受到曹魏統治者的重用。公元226年,曹丕病逝,臨終前他將自己的兒子魏明帝曹叡托給司馬懿和曹魏宗室的大將軍曹真等人輔佐。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年僅8歲的曹芳繼任,改元“正始”。由司馬懿和曹真的兒子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隨著他們威望的日增,他們的欲望和野心也日益膨脹,為謀求更高的權位,司馬懿和曹爽展開了政治上的較量。年輕的曹爽先下一城,奏請當時的皇帝曹芳降旨,封了司馬懿一個有名無實的太傅,架空了他的權力。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則將計就計用在家裝病的方法來麻痹對方,暗中等待時機,準備發動致命一擊。公元243年,大將軍曹爽隨皇帝曹芳外出掃墓,托病在家的司馬懿抓住了時機,迅速組織力量屯兵司馬門,控製了京都,史稱“高平陵之變”。在這場政變中,司馬懿將曹爽兄弟及其僚屬盡數殺戮,夷滅三族,從此控製了曹魏政權。

司馬懿死後,繼承他事業的長子司馬師更是把朝廷變成司馬氏一家的天下,不僅安插大量親信在重要位置任職,逐漸鏟除尚在內朝的曹氏殘餘勢力,而且還廢黜了不太聽話的魏帝曹芳,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不久,司馬師病死在許昌。他的弟弟司馬昭繼之執掌朝政,被封為晉公。此時,司馬氏集團的險惡用心已昭然若揭。公元260年,威權日去又不勝其辱的曹髦,竟以皇帝之尊,親執刀劍,率領近侍和僮仆數百人,鼓噪出宮,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的死黨賈充、成濟等人刺殺於南闕之下。

公元262年滅蜀之後,司馬昭的功勳達到極點,被封為晉王,出入戴皇帝旒冕,使用皇帝儀仗,在封國內自行設置官員,實際上已成了不登皇位的皇帝。

司馬昭去世後,其長子司馬炎承襲其位。他不像祖父輩那樣躲躲閃閃,在元帝曹奐鹹熙二年便指使王沈、賈充、何曾等人,用當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的方式,把曹奐趕出皇宮,急不可耐地登上皇位,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氏集團在利用手中強大的軍事力量奪取政權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給自己戴上遵守儒家倫理規範的假麵具。他們撿起被人們遺棄的綱常名教,遮掩其篡位的陰謀,拉攏約束自己的黨徒,誅除異己。一時間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麵。於是,遠離政治鬥爭的核心,避免對政治問題的爭論,遁形於山林,明哲保身,便成了當時士人的選擇。“竹林七賢”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士人團體。他們常常在竹林中聚會,縱酒行樂,談玄論道,過著瀟灑倜儻的生活。

眾所周知,玄學的理論基石經曆了從“貴無”到“崇有”,再到“虛無”的否定之否定這一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玄學家從政治改革尋找出路,轉向為士族文人自身尋找人生精神歸宿的轉變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玄學“有無”之說的探索演變過程,正是士人對於“名教”和“自然”兩種人生態度進行比較遴選的過程。從根本上說,士族文人關於“名教”和“自然”的選擇,正是玄學關於“有”和“無”的政治哲學在士人政治生活選擇中的投影。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氏統治權威的確立形成,隨著何晏、王弼、夏侯玄等第一代玄學元老的先後離世,玄學的政治主題也基本宣告結束。這個事實告訴人們,無論統治者按玄學家所設計的那樣,以“平淡無味”的“中庸之德”來進行統治,還是玄學家自己以“平淡無味”的態度麵對社會政治問題,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