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鮑之交知音情
管仲的祖先是周的同姓管國後裔,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了。管仲的青年時代,是屬於士的階層。春秋時的士,社會地位較低,隻要有一定的文武本領都可以當士。士在和平時期,幫助貴族做些雜事;戰爭時期充當軍隊的先鋒。管仲從小就通《詩》《書》,懂禮儀,又會駕車射箭等技藝。
管仲年輕時,為了謀生,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作為商人,他走南闖北,到過很多地方,廣泛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這種經曆增強了他對社會的了解,對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弊病有深刻的認識。他並不滿足於養家糊口的平庸生活,當看到周王室的衰落,政治的混亂,社會的動蕩,國家的貧弱,人民的困苦時,就立誌做一番事業,立不朽的功名,並積極尋找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曾經說過:“我曾多次投奔到貴族門下,想為國效力,卻都被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趕了出來。”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始終堅信自己的才華終有用武之地。
管仲的好朋友鮑叔牙也和他一樣有著遠大的誌向,他給了管仲很多幫助,不僅在物質方麵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麵。他們相互看重,彼此珍惜。兩人一起經商,賺了錢以後,每次管仲都要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久而久之,旁觀者都看不過去了,為鮑叔牙打抱不平,背地裏議論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不是不講友誼、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家貧困,需要錢用,應當多分一點給他,有能力幫助朋友度過困難,這是每個有良心的人都應當做的。聽了這些話,那些原來有意見的人都口服心服,再也不說什麼了。
管仲和鮑叔牙曾一起當過兵,打過仗。每次作戰,鮑叔牙都衝在前麵,而管仲卻躲在後麵;當退兵的時候,管仲又總往前跑。於是,人們都議論紛紛,說管仲貪生怕死,是個膽小鬼。鮑叔牙聽了這些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誰說管仲貪生怕死?他的母親年老多病,全靠他一個人供養,他還要留下來奉養老母,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實話說吧,像他那樣勇敢的人天下少有,你們哪裏比得上他?”管仲聽了這些話,很受感動,想為鮑叔牙做些事,有時他替鮑叔牙出主意,但事情卻總辦不好,反而給鮑叔牙造成了許多新困難。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裏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一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隻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管仲多次向貴族求官,多次不被重用,鮑叔牙也不因此而小看他,隻認為是那些貴族不識賢能。就這樣始終信任他的為人,支持他為實現理想而奮鬥。在長期的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隻有鮑叔牙!”他十分感激鮑叔牙,因為鮑叔牙了解管仲看重大義、不拘小節、堅韌不屈的個性,兩人也因此結成了患難與共的摯友。
公元前674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在世時,任命管仲和召忽為公子糾的“傅”,即老師。後來齊僖公又讓鮑叔牙為小白之“傅”,負責教導小白。但鮑叔牙認為輔佐小白不會有什麼前途,便拒絕了,還假裝生病不出門。
管仲邀召忽一同去看望鮑叔牙,問道:“為什麼不出來做事呢?”鮑叔牙推心置腹地說:“先人說過,沒有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的了,沒有比君主更了解臣下的了。現在國君知道我不能幹,所以派我做小白的老師,我不想幹了。”
召忽同情地說:“你如果堅決不幹,就不要出來,我暫時向國君說你快死了,就一定能把你免掉。”鮑叔牙感激地說:“有你這樣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