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不同意鮑叔牙的看法,他說:“不行。主持國家大事的人,不應該推辭工作,也不應該貪求空閑。將來真正掌握政權的,還不知道是誰呢!你還是出來幹吧!”
召忽也對小白沒有信心,他不同意管仲的意見,說:“不行。我們三人對齊國來說,好比鼎的三足,去掉一足就立不起來。我看小白必定不會繼承君位。”
管仲見鮑叔牙、召忽對小白都沒有信心,他分析說:“我看不對。人們由於厭惡公子糾的母親,必然會連累到公子糾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沒有母親。公子諸兒雖然年長,但品質卑劣,前途如何還不一定。看來將來能安定齊國的,除了公子糾與小白兩人外,恐怕不會再有別人。公子小白不但不會耍小聰明,而且性情急躁,但是能把握大方向。不是我管仲,就不會理解、容忍公子小白。如果不幸有一天上天降禍加災於齊國,公子糾就算能立為君主,也不會成就什麼大事。那時不靠你鮑叔牙來安定國家,還能靠誰呢?”
召忽是個耿直的人,他對齊僖公之後的政局非常擔心,於是憂心忡忡地說:“國君百年之後,如果有違君命而廢掉我所擁立的公子糾,奪去公子糾的君位,就算他得了天下,我也不願輔佐他。參與齊國的政事,接受君主的命令而不折不扣地執行,一心一意幫助我所擁立的公子,保證他不被廢除,這就是我義所當為的事情。”
管仲是個注重大局而不拘小節的智者,當然不會讚同召忽這種愚忠思想。他說:“作為人君的臣子,是受國君之命為國家主持宗廟的,豈能為公子糾而犧牲自己?我隻有在國家破、宗廟滅、祭祀絕的情況下才會去死。除了這三種情況,我就要活著。”停了停,管仲又非常自信地補充說:“隻要我管夷吾活著,就會對齊國有利;如果我管夷吾死了,就會對齊國不利。”
鮑叔牙聽二人把話題扯開了,忙插話進來問道:“那麼我到底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說:“你接受委任就是了。”鮑叔牙聽從了管仲的意見,馬上就出來接受命令,擔任公子小白的老師,盡心竭力侍奉小白。管仲、召忽、鮑叔牙三人還相互約定,無論將來是公子糾還是公子小白做君主,他們三人都要相互引薦。
鮑叔牙擔任了公子小白的老師後,心裏沒底,又找管仲商量,問他:“我該怎樣做工作呢?”管仲回答說:“作為人臣,如果對君主不盡心竭力,君主就不會親信。君主不親信,說話就沒有分量。說話沒分量,那國家就不安寧。總而言之,侍奉君主,不可存有二心。”鮑叔牙表示非常讚同。
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他就是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荒淫暴虐無道,對外不斷發動戰爭,侵占別的諸侯國;對內又殘酷壓榨老百姓,弄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致使國中老臣深為齊國前途憂慮。不久,齊襄公與其妹即魯桓公的夫人文薑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具有政治遠見的管仲和鮑叔牙都有察覺,預感齊國將會發生大亂,齊襄公的弟弟怕禍及其身,皆打算去國離鄉,所以他們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設法找出路。公子小白在師父鮑叔牙的開導下,去勸說齊襄公,結果被齊襄公大罵了一頓,一腳踢了出去。兄弟倆見在國內實在待不下去,便先後離開了齊國。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君的女兒,衛國離齊國太遠,所以鮑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齊國的南鄰莒國即小白的姥姥家去躲避;不久,管仲和召忽帶公子糾逃到糾的姥姥家魯國,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國君的女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雖然一南一西,打算卻都是一個,就是靜觀事態的發展,伺機而動。
(二)智脫險境拜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