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臨終囑托有遠見(2 / 2)

不久管仲病逝。正如管仲所料,在他這個“身子”去世後十個月,隰朋這個“舌”也去世了。齊桓公先是接受了管仲的勸諫,把易牙、豎貂、衛公子開方三個佞臣趕出宮廷,但不久就感到少了這幾個人吃也吃不好,玩也玩不好,生活很不愉快,心想“仲父未免對這幾個人有成見”,於是又把這三個人召了回來。

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結果釀成了一場大悲劇。兩年後,齊桓公病重。易牙、豎貂見齊桓公已不久於人世,就開始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兩個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探望齊桓公;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貂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桓公仰天長歎,懊悔地說:“如死者有知,我有什麼麵目去見仲父?”說罷,用衣袖遮住臉,活活餓死了。桓公死後,宮中大亂,齊桓公的幾個公子為爭奪王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屍體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也無人收殮,屍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兵送太子昭回國,齊人又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業逐漸移到了晉國。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讚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他任相期間,為了富國強兵,在齊國實行改革,重視發展經濟,整頓法治,擴大軍力,重用人才,他憑借齊國瀕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采取了一係列順應民心的措施,為齊國稱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他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不但正確地製定了“尊王攘夷”的總戰略,使齊國數十年的政治軍事行動依據這一戰略,逐步建立和鞏固了霸主地位,而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能因勢利導,靈活多變地使用各種戰術,有效地克敵製勝,體現了管仲高深的謀略和驚人的智慧。齊桓公實行了“尊王攘夷”的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無論身份貴賤地位高低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得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曆史局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雖然這樣,管仲仍不失為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

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稱讚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是對管仲曆史功績的至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