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 序(1)(3 / 3)

四、多方呈現中國詩詞的美學內涵。像八角山詩、寶塔詩等,排列方式是美學的,展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

清貧思想,永恒價值

謝:縱觀王爾烈的一生,可謂“清廉到底”,即使他去主持鑄幣回來,依然兩袖清風。這樣一位風骨凜然的帝師,可以給現代讀者什麼樣的啟示?

王:清末官場流傳說:有四種人最當紅,分別是:帝師、王佐、鬼使、神差。

這話拿來檢視王爾烈,卻不管用,因為他不愛權、不愛錢,他唯一熱愛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機會可以發財,卻都鄙夷之,這種追求公義、堅守清貧的觀念,源自儒家思想對他的熏陶,“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理念深深影響著他,使他終身奉行清貧思想,很像《論語》中那位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

當他在職場上退休後,告老還鄉,他在人生理想上的追求並沒有終止,而是延續下去,他把翰林府改為學塾,到處募款來興學,比退休前更辛苦、更清貧。

從這裏,可以看到讀書人的價值觀;也可以讓我們反躬自省:知識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沒有一個永恒的價值?能不能起積極正麵的領導作用?能不能發揮向上提升的功能?

王爾烈,這麼一位典範人物,很值得我們一起來認識他!(整理/江侑蓮)

少小,我家居住在一個小山村。那裏,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座山。這兩座山,一座稱南小山,一座叫西大山。在西大山的東朝陽坡,有一塊瓜田;在南小山的南山坡頭,有一片杏林。對於這片杏林,父親曾經對我講過,那是他年輕時,與他老舅爺栽下的。栽那杏樹時,老舅爺刨坑,他挑水。一個坑,一擔水,一棵樹,硬是將那杏樹栽活。後來長成杏林。每年臨到麥黃瓜綠季節,總是結出一顆顆黃亮亮的大甜杏來。對於那塊瓜田,我趕上了。我和父親,曾親手刨壟撒籽,犁田放土,定心打杈,壓蔓掐尖,以至開出金黃耀眼的花,結出翠皮綠道的瓜。事情過去許多年了,我也早已離開家鄉,來到外地,走進大都會,但是每當我想起那事,記憶還是那樣明晰。似是時間愈久,距離愈遠,愈是思念。真的。然而,今時當我寫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問,你不是為本書作序嗎,怎麼寫起這些來了!且慢,這些恰恰與下麵的事相關。

原來,我居住的這個山村,雖然很小,沒有什麼京台大戲,卻比有京台大戲還要熱鬧。那就是,那裏有民間傳說、民間故事,說成瞎話也行。那時人們講故事,說傳說,往往都好說這套嗑:

瞎話瞎話,講起沒罷。三根馬尾,織個馬褂。老爺爺穿八冬,老奶奶穿八夏。小孫子撿起連一連,又穿三年……

這俚謠說的就是那事。在我居住的這個小村,有一家畫匠鋪。這個鋪子,不僅紮紙人紙馬,不僅描金描銀,照著《芥子園畫譜》,畫梅、蘭、竹、菊、鳥、獸、魚、蟲;照著《二十四孝圖說》,畫“二十四孝”,像什麼“譚香哭瓜”、“王祥臥魚”、“黃香溫衾”、“大舜耕田”、“楊香救父”……他們不僅做這些事,那位老畫匠,即掌櫃的,大師傅,還招來一幫徒弟。這些徒弟,多半年輕、氣盛、好樂,他們到得一起,往往好講好說,說書講古。那些故事傳說,有的是書本的,有的是民間的,但經他們嘴上一講,都變成了口口相傳,個個玩味,倒也快活。其中,我就聽到了一些有關關東才子、遼陽秀士王爾烈的故事。像什麼“豆腐之家”、“老主同場”、

增訂書序“少主禦師”啦,像什麼“鼇頭獨占”、鵬飛禦展、“壓倒三江”啦,都是那時聽到的。盡管所聽到的不是那樣完整,甚至還有一些異樣傳說,與其本人麵目大不相幹的地方,但是,畢竟給了我以啟迪,有了最初的了解。何況,那還是我的童蒙時期,心裏充滿童真,不僅記住了,還幻化出許多美好的想象。有時他們還將書中的人物,畫到紙上,變成有形的,讓人能看到,使人想入非非,多出一些節外生枝的地方。他們不僅能說會畫,有時在那畫麵上、畫圖中,還題上一些詩句。那些詩句用現在的話講,當屬畫龍點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