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 序(1)(2 / 3)

王:王爾烈說了一番話,讓乾隆帝心服口服,當場要皇子向老師認錯,並且在龍板上寫下:“龍板在前,如朕親臨,責罰由你,朕不過問”的諭旨交給王爾烈,要他以後從嚴勿論。這一段情節很感人,乾隆帝的苦心孤詣、王爾烈的維護師道:永琰的叛逆不倫,都描寫得很生動。一個帝師能擇善固執至此,也算成功了!

謝:王爾烈趁機請求乾隆,讓永琰到民間遊曆,一方麵為那兩道怪題目找答案,一方麵深入了解民瘼,就教學手法而言,這算是一大突破!

王:皇子未來繼承大統,要有寬闊的胸襟和視野、豐富的學養與見識,才能君臨天下。他要永琰走出去,看看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必須虛心受敦,親身體驗,才能多所斬獲。

蛻變的學習之旅

最近有一批學者共同連署發表一篇《深耕台灣》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在教學中加強“實做”。身體力行,從實做中領會、印證自己不知、不信的事物,這是王爾烈的本意。永琰從“實做”中體察民情、改變觀念,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師生關係的新裏程。

謝:永琰兩次紮實的“學習之旅”,不僅找到了文題的答案,知道老師有所本;在實地了解民瘼後,知道民之所欲、民之所惡,這位未來的接班人,思想上也突破、成熟了下少。

王:他深刻體會到老師在民間的崇高聲望,從此對老師由衷地敬重。王爾烈一直到老,還深受這個學生的關切,晚年因為兩袖清風:永琰已即位為嘉慶帝,特意給王爾烈安排了一個鑄幣的肥缺,暗示老師積一些老本,好頤養天年。

謝:嘉慶上台後,扳倒第一大貪官和珅,也是受到這兩趟學習之旅的啟發吧?

王:他探訪民間,親睹了地方貪官的風評,確實是感受深刻。和珅為前朝老臣,而且乾隆還在當太上皇,嘉慶要誅殺和珅,必須有極大的道德勇氣!

王爾烈一生正直剛烈,嫉惡如仇,與和珅同朝,又數次得罪之,卻能不為和珅所害,這種妥協的藝術,值得深思!

牢固的“和 情緒”

在政治舞台上,大可不必進行尖銳對立的“零和遊戲”,揆諸曆史,尖銳對立往往兩敗俱傷,對政局、百姓非福。王爾烈這麼正直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妥協,值得現代人深思。

謝:王爾烈的妥協,並不失立場。有一次,和珅、王爾烈陪乾隆帝遊江南,和珅獲賜一幅山水畫,請王爾烈題字,王爾烈在畫上寫道:“來時蕭索去時豐,官帑民財一掃空;隻有江山移不去,臨行寫入畫圖中。”此詩非常傳神地挖苦和珅的貪婪,和珅為之氣結,但在乾隆麵前,也不敢造次。

王:乾隆帝是一代明君,為什麼如此識人不明,讓和珅貪贓億萬?作者在小說中寫到一段逸聞:乾隆當皇子時,與父皇雍正的寵妃馬佳氏有過刻骨銘心之情,馬佳氏因此被勒死,頸上留下紅痣;後來乾隆即位,發現和珅的容貌與馬佳氏相似,而且頸上也有一顆血痣,以為是馬佳氏轉世,便對和珅百般寵愛、縱容,這種移情作用,或可解釋為乾隆帝偏聽偏信於和珅的緣由。

謝:作者在書中寫入了不少野史,像乾隆帝專程到浙江海寧“尋根”的傳說。原來當年乾隆出生時,發生一段“狸貓換太子”的後宮秘聞;乾隆的尋根之旅,在生父的祖堂,隻見到陳老夫婦的鞋屐,鞋頭朝內,鞋跟朝外,這是寓意“孩子到了”。作者穿插了各種逸聞,增加了不少可讀性。

正史與野史兼容

王:這是《王爾烈》的特色之一。在這部小說中,有幾項特色:

一、開創文學體例,小說、傳記、詩歌、散文等文體兼具。

二、把文學與史學知識熔於一爐,正史與野史兼容。

三、考證翔實,部分媲美學術論著。我查了高鶚、劉墉、紀曉嵐的生平事跡,發現本書所記十分正確,這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故事情節雖屬創作,但在觸及曆史的部分盡量忠實,曆史背景毫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