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鉞,字左君,一字左田,乾隆辛卯科進士,與王爾烈同科,嘉慶時官至禮部尚書。工書善畫,山水得蕭雲從餘韻,書法宗王羲之、王獻之之法,與董誥並稱“董黃”二家。告歸時,年90餘,供奉出身。晚年一目失明,自號“盲左”。卒諡勤敏,著有《四齋集》傳世。
陸以莊,為王爾烈任癸卯科江南鄉試主考時所錄。
王爾烈之三子王誌鼇,在此與董誥、黃鉞、陸以莊相遇,亦為奇了。
王爾烈的生平事跡,口頭傳說多於文字記載,其事略多散見,其著述多散佚,一直未得詳傳,堪稱憾事。直到20世紀30年代,王爾烈的同邑後學、著名史學家金毓黻老先生在主纂《奉天通誌》時,才借便搜集整理了王氏的散佚詩文,並編定《瑤峰集》上下兩卷,使其著述方有個粗淺的梳理歸攏。《瑤峰集》中,附有金毓黻撰著《瑤峰集敘》及《瑤峰集附錄》二文,使得王爾烈傳略有個基本雛型。盡管筆墨甚微,文字甚少,但也夠得上珍貴了。為此,我們是得感念金毓黻這位老先生的。
金毓黻,字靜庵,號千華山民,遼陽人。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生,1962年卒。1908年入奉天省立中學堂,1913年入北京大學文科。1916年畢業,遂開始伺職。曆任沈陽文學專門學校教員、黑龍江省教育廳科長、吉林永衡官銀號總文書、吉長道尹公署總務科長兼長春開埠局副局長、吉林省財政廳總務科長、長春商埠電燈廠廠長、遼寧省政府秘書長、遼寧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931年後,任中央大學史學教授、東北大學史學教授、中國國史館纂修、沈陽博物館籌委會主任。1949年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他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家、文獻學家及文學家。
1925年,在他出任長春商埠電燈廠廠長時,主持編纂了《長春電燈廠營業誌》。1928年,受聘總纂了《長春縣誌》。1931年,主持編纂了《奉天通誌》,其編纂的《瑤峰集》即成於此時。他平生的主要著作有《東北通史·上編》《中國史學史》《渤海國誌長編》《宋遼金史》《明清內閣文庫史料》《五千年來中朝友好關係》《太平天國史料》《中國地震資料年表》《普修新地方誌的擬議》等。
為佐理王爾烈傳略及其相關著述,今特將金毓黻搜集、整理、編輯而成的《瑤峰集》中的兩篇文字轉載這裏,以為對王氏家脈、世事及詩文等的追述、概括及補遺雲雲。
其一,金毓黻著《瑤峰集敘》文:
遼陽王瑤峰先生,以文章、書法鳴於乾嘉之盛。更以二甲進士第一人入翰林,為侍從臣,擢升卿貳。至今邑之父老,每喜談其逸事,雖至婦人孺子,亦能舉其姓名。所以致此,誠非偶然,蓋科名之見重於世人也久矣。
餘訪求先生遺著,積有歲時,僅見同邑孫氏弆藏先生手寫詩卷一冊,題曰:《同遊千山詩錄》,凡六十首,自作之外,兼錄同遊之詩,如楊君實、趙文源、石瑞昌、餘燦章、王杏村、王穆齋,皆邑人之能詩者。其人其詩,皆賴此冊以存,不可謂非幸也。餘又別見一卷,題曰:《錄遊千山舊作呈芝圃同年》,亦為先生手筆,凡錄詩十五首,大抵見於前卷,而多所致定,又有為前卷所不載者,而芝圃亦不知為何許人。先生嚐稱芝圃為同年,又讀書於祖越寺,或亦為遼陽人。兩卷既有異同,爰為一一考訂,具錄於簡,亦一時之雪泥鴻爪也。
先生為乾隆辛卯(1771年)進士,而千山之遊則在丁酉歲(1777年),蓋通籍後六年也。寄穆齋詩敘,有“丁酉服門入都”之語,則先生之遊千山,適當居憂之日。此又可考而知者,張文貞公(玉書)《遊千山頂記》謂元皇慶中直學士。陳景元撰《雪庵碑》言:“僧自醫巫閭,駐馬大安,後移居鴨綠江,複還香岩,具有異跡。”敘其始末頗詳。而先生似未寓目,故其題《雪庵碑》詩初稿,頗以唐太宗遣使賜碑之傳說,為可信。迨後,拓得“皇慶”二字,始知其妄而易之。蓋張公遊山時,碑所刓缺,才七八字;至先生時,則僅餘數字,故考訂有難易之殊也。先生生八子,次名誌騏,曾與錦州金科豫同肆業沈陽書院。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朝鮮柳氏(得恭)撰《灤陽錄》,曾略言之同遊詩錄所載之。誌翰、誌鼇則其三、四兩子也。誌翰,字西園,並見紀於《常理齋殉節錄》,往聞王君心之述,王氏之世係甚悉,故備知八子之名,茲可以互證矣。餘於《遊千山詩》以外,又搜得文九篇、詩三首,因厘為上下兩卷,以《遊千山詩》為上卷,餘為下卷,命名曰《瑤峰集》,並我所知,疏考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