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廟號及年號,在我國古籍中現身頻頻。現就所知,將三者略作介紹,以饗讀者。
古代的諡號: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去之後,官方根據他生前事跡、道德休養等情況,給予其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也就是諡號,相當於一個人的蓋棺定論。
周朝時,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諡資格;漢朝規定隻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諡資格;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諡資格;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根據國學大師王國維等人的考證,諡號製度的形成,應該起源於西周中期,這種觀點也得到學界的廣發認可。
諡號一開始隻有“美諡”、“平諡”,通常表示後人對先人功績的懷念“惡諡”的開始主要源於周厲王在位期間的倒行逆施死後而被諡為“厲”。
並且從此以後,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確的諡法,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為了達成將諡法作為以禮教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氣的目的,編寫了《諡法解》一書,這本書也成為後世諡法施行時的重要依據。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秦始皇統治時期,他認為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大逆不道,因此廢除了諡號;漢朝開始又重新興起,並且逐漸規範;明清時,諡號管理由禮部負責。
下麵說一說和諡號有關的趣事:魏明帝曹睿在世時,就迫不及待的自稱為烈祖明皇帝,被後世所嘲笑,按照規矩,諡號隻有死後才能獲得。
南陳被滅之後,後主陳叔寶被俘虜回了長安,於公元604年去世,由於他做皇帝時候的荒唐表現,被當時的皇帝楊廣定諡號為“煬”(著名的惡諡,昏君的代名詞),楊廣繼承時的大隋王朝,強盛繁榮、威震四方,到他臨死前,大隋王朝在各路義軍的風起雲湧下,已經是落日餘暉,離滅亡不遠了,因此他也被唐朝定了諡號為“煬”,得以與南齊東昏侯、陳後主、金朝海陵王等昏君其名,不知道這位文采絕佳、風姿不凡的帝王知道也得了這麼個諡號之後有什麼感想。
南宋時,大奸臣秦檜死之後,被朝廷賜予了“忠獻”的美諡、贈予了申王的爵位。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諡謬醜。算是符合這位大奸臣被千古唾罵、石像還跪在西湖邊風波亭中的曆史地位,後來秦檜的後人到此還和文人袁枚有一副對聯:“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奸臣之名、連累後人,讓人唏噓不已。
明朝時,文壇領袖、內閣首輔李東陽臨死前遲遲不肯閉眼,身邊人都很詫異,這時候他的老同事、另一位名臣楊一清握著他的手告訴他朝廷已經為他定了“文正”的諡號,聽到這個消息後,李東陽激動的要跪下來給楊一清磕頭,可想而知“文正”這一諡號對士大夫來說是多麼的珍貴(北宋名臣範仲淹所得諡號為“文正”,從此以後這個諡號成了文人士大夫畢生最高的追求)。
清朝時期,諡號的擬定具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和流程,曾國藩因為其平定太平天國、推動洋務運動等一係列卓越的功績,死後被定諡號為“文正”(整個清朝,也隻有八個人獲得)。另一位名臣張之洞知道之後,對其他人說,連曾國藩都能得“文正”這樣的諡號,我死後看來也差不到哪兒去,結果是,他死後隻得了個“文襄”的諡號,別說“文正”了,連李鴻章的“文忠”都比他的諡號高十多個級別。看來人有的時候自我感覺還真不能太良好!
古代的廟號:廟號,指君主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起源於商朝,除了秦始皇時期,廟號被廢止過,曆朝曆代都沿用,和諡號最顯著的區別是廟號隻屬於君主。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更加清晰了:
劉邦,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
劉徹,諡號:孝武皇帝(為了表示以孝治天下,漢朝皇帝的諡號裏通常都加一個孝字);廟號:世宗。
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刪減和重新擬定,西漢皇帝裏真正有廟號的隻有四個: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恒、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可見早期廟號的嚴格。(劉秀,諡號:光武皇帝;廟號:世祖),通常開國的才能叫祖。光武帝雖然沒有改朝換代,但是他這個皇帝位置並不是祖先給的,而是靠自己打下來的。
廟號早期都是一、兩個字,並且隻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擁有,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隨著天下動亂、禮樂敗壞,廟號也跟著泛濫了。
許多割據一方的小國的創建者都稱祖叫宗,如後趙、前秦、西秦、前燕等等。
唐朝以前對過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宣帝、漢明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成了各種褒義詞的堆砌,因此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