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信仰
抗抗:
那天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你冒出一個詞,這個詞令我思索良久,在以後的幾天裏,我都在思考這個詞的內涵,你知道一個處在困頓中的人,特別希望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進一步的理解這個世界存在的方式,以此來讓自己更豁達一些,從而領悟一種力量來解脫自己在現實中所受的羈絆。於是,這些天我重新到中國古代的各位聖賢那裏去索取我想要的答案。終於被我找到了。還是先把你說的那個詞給引出來吧。那天我們通電話,我們在討論愛情。“‘愛情隻是一個十字路口,很多人現在這個路口相遇,至於相遇之後是否能夠一起走,走多遠,與愛情無關。所以很多人分手以後千萬不要抱怨愛情,愛情是無辜的,隻是一個路口。那麼,兩個人在相遇之後靠什麼相依相偎、不離不棄呢?”我說完這段話之後。你言語間躊躇徘徊,最終冒出了這個詞:“信仰。”愛情之後,你認為靠信仰才能走到死亡的麵前。這個回答我既驚訝又敬佩。
一開始我很狹隘地想要用確切的文字來定義信仰這個概念。那天通話結束後,我剛給你你發了條短信,是這樣定義信仰:這個世界的道義與最初的人性相重疊的那部分思想就叫做信仰。信仰必須能夠在這個現實世界站得住腳。無論哪種信仰,都蘊含著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的力量。當你說你對愛情是用自己的信仰支撐著走下去的時候,我就知道因為梓源你將會有多麼大的力量,因為梓源你可以獨自一人麵對這個世界;為了梓源,你可以放下多少年來高傲的尊嚴;為了梓源,你開改變自己看世界的角度;為了梓源,你學會了如何慢慢地適應另一種價值觀;脾氣已經收斂,性格趨於開朗,你堅硬冰冷的生命開始變得溫暖。在遇到梓源之前,你是一個人,獨自的騎著紅棕毛的烈馬馳騁在四野蒼茫的大漠上,策馬揚鞭蔑視著即將沉落的夕陽,那時候的你以為可以把夕陽追回到地平以上。後來,你們相識了,彼此都因為對方而日趨成熟、不再狂躁、不想入非非、不怨天尤人、不渴求奇跡..像是在山穀溪水中沉睡了百年的鵝暖石,歲月的叮啉,溪水的雕琢,角與棱已經不見蹤跡,可是內心卻愈加的堅毅,這就是你們的愛情給予彼此生命最好的饋贈。
或許,現在的你們偶爾也會吵吵鬧鬧;或許,現在的你們時而也會有口無心的埋怨著對方;或許,現在的你們誰也沒有足夠的底氣來保證未來的路是否能夠一起走;或許,兩個曾經完全陌生的生命體還沒有度過磨合期;或許.或許.還會有更多的或許來敲打著你們的這段珍貴的感情,可是我沒有絲毫的憂慮。因為我知道你靠什麼來走完十字路口之後的路。信仰是你的內在因素,而那些風吹雨打的磨練隻是為了把鵝暖石鍛造成磐石。
“心若磐石,方可堅定不移。“這是所有大師共有的性格。我不敢揚言成為大師,可是我真的隻能以此作為我生命的突圍的地標。我是沉在溪水底部的鵝暖石,處在沒有陽光空氣、鳥語花香的外部環境,我隻能向內去尋求力量。哪種力量最強大呢?信仰。你還記得我曾經寫過一片文章嗎,在你高二的時候(這篇文章沒有收錄進《佳威隨筆》現在應該在你那裏,黑色筆記本的最後幾頁)。把你比作黃河,而我比作長江,裏麵有這麼一句,無論是黃河還是長江最終的目標是大海,無論是渤海、黃海、東海還是南海,我們都完成了生命的使命。這個黃河與長江的比喻是“剪刀叉“的後續發展。至少,我們通過不同的現實經曆都找到了一個能鎮守住此生最美好的事情的東西。同樣,這個東西也能完成我們的生命,成就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一點點意義。
真好,今天我把這個東西用簡單的文字給總結了出來。我覺得信仰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禪學裏麵有一種“負“的方法來定義某個概念。今天對於信仰的這個概念,我想這樣來理解:內心崇敬。還記得我們在探討兩個人相處最樸素的元素是什麼嗎?我想用一句文言文來闡述:“於彼此內心之崇敬。“一個崇敬包含了太多的理解與尊重,這源自隱忍與寬容..同樣地,因為崇敬之心,就有太多的自律與節製、這源自專注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