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陝西考察筆記四(壺口瀑布)(1 / 2)

上午參觀完黃帝陵,下午驅車趕往壺口瀑布。

車子在盤山公路上漸行漸低,出了高速路口,整個山色就顯得突兀了許多。沒有植被長守護山崖,沒有花草芳香道路,赤裸裸的荒山暴露黃土高原本來的麵目。此時的陽光也顯得個格外的明亮,坐在車裏仿佛都能感受到外麵的空氣的灼熱。靜靜的溝壑沒有一絲的風,顯得特別的死寂。要不是成群結隊地共同走過,真的難以想象中華大地上有幾人能夠承受這份天地無言的冷漠。進入黃土高坡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大自然對於人類不甚友好。

車子轉過一個山頭,在左手旁正好出現一條大峽穀,車子一直在走,我們看不到底,隻有混黃的黃沙如鏡子一樣平整的躺在兩麵峭立的壁崖之間,似乎畏懼兩岸的山巒,不敢聲張,不敢喧鬧,不敢奔騰。這是我自打童年就印在腦海中的黃河嗎?那個咆哮肆虐的勇士哪去了?那個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母親河哪去了?一個人心情的失落遠遠抵不過童年時期崇敬的凋零。一個民族發展的衰退遠遠抵不過族人信仰的迷茫。看著寂靜的河水寂靜地湧動在黃土的溝壑裏,不禁讓人思考曾經的中華文化是什麼樣的姿態,現在的中華文化有是什麼模樣,今後的中華文化又將走向何方。對於這一切的追問,我隻想哭。

漸漸地,空氣中彌漫著朦朧的水霧,把本來不甚明朗的天空又塗上了一層陰鬱,心情也愈加的沉重,不敢麵對這些天日思夜想的黃河。火車的勞頓,汽車的喧囂,都擋不住我要見一眼壺口瀑布的決心。等真的到了壺口,離那個向往的瀑布僅僅幾公裏的時候,心裏反而有一種怯場的律動。尤其是,當我看到壺口下遊的黃河水並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宏偉壯闊,反而有點平庸乖順,逆來順受的感覺,像是一個唯唯諾諾的下人,謹慎的豎起耳朵,仿佛隨時要聽從主人的使喚。看到這個樣子的黃河,怎麼不讓我心痛。我害怕如今的壺口瀑布會辜負我的這趟瞻仰之行。不知什麼時候,耳邊有了沉悶的轟轟聲,沿著大地一直傳到我們的腳下,我們也很好奇這該是怎樣的巨人才能有的鼾聲,兩邊的山巒也都在搖搖晃晃。下車,站穩,望了望周圍的山勢,穩健中透露著險峻,突兀中暗藏生機,三秦大地的粗獷與豪邁就表現在陡峭無垠的崖壁上,就表現在衝刷堅硬的黃土裏,就表現在山崩地裂的水浪中,就表現在天地沆瀣的霧氣間。這才有了黃河一點點的霸氣。

拖著凝重的步伐,每向前邁一步,思緒就更深入一步。還沒有走進壺口瀑布就發現了三個景深。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穿鑿與堆砌形成的自然風景;一是人們各式各樣地方式前來觀賞所形成的人文風景;一是遊客們對於壺口瀑布情不自禁的感歎的心靈風景。想到這裏,趕緊加快腳步,已經不在乎腳下的坑坑窪窪,已經不在乎濕透的鞋,已經不在乎勞累的身軀,已經不在乎疲憊的神經,一顆激揚跳動的心,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抑製了,徑直的朝聲震雲霄的峽穀走去,不回頭的向水汽跌宕的懸崖注視。前方頭頂,水滴如豆,重重打來,素布輕衣,早已浸潤;兩側耳邊,水聲滔天,隆隆襲來,肉體凡胎,不勝驚恐。原來,黃河在壺口這個地方,才把骨子裏最狂野的性格展露出來。上遊三百米寬的河道在這裏驟然縮進50米的峽穀,浩浩蕩蕩的水流急轉直下,爭先恐後地奔騰雀躍,浪花疊著浪花,水柱推著水柱,夾雜在滾滾波濤之中的水滴,時而被拋上天空,時而被打入穀底,時而翻卷激越,時而沉默無聲,都在轟鳴的擊打聲中,都在漫天的迷蒙色裏,都在震撼地噴射中湧向前方,左突右衝,上奔下闖。這股子勁道,把青石板麵的堤岸生生地鑽出兩米多深的漩渦,於是壺口瀑布的觀景台上處處都是幽深恐怖的水渦;這股子勁道,把玄武岩層的山脈活活地斬斷,於是下遊河道兩側都是山巒清晰的地質構成,一層鋪著一層,把滄桑的變革定格在靜止不動的峽穀裏。自古就有雲:黃河之水天上來。靈動的水卻可以把它所見證的每一段曆史真實形象地展現給後來人。眼中盡是水珠,目光漸漸模糊。仿佛從飄渺的水霧中,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兒女們曾經因為黃河而鑄下的不朽輝煌。

在黃河流域的土地上:黃帝戰敗了蚩尤,開辟了華夏族的曆史;西周、東周創造了古代燦爛的科學技藝;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中華文化空前的繁盛;漢朝的武帝率領18萬將士第一次擊退了入侵的外敵;唐朝的玉笛至今還回響在滾滾的黃河水上..如果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中華文化像是從巴顏喀拉流淌下來直到“幾”字型大彎,博大深邃,源遠流長,那麼抗日戰爭時期的中華文化恰好正如壺口瀑布一般的激烈張揚,縱橫捭闔,所向披靡,勢不可當。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基礎、政治背景、軍事局麵、以及戰略形勢都不利於我方,可是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說,卻蘊藏著足以扭轉整個中國命運的力量。當時對於中國前途的判斷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以汪精衛為首的曲線救國派,這些人看到了中日經濟、政治以及軍事上的巨大差別,妄想以綏靖政策苟延殘喘一個腐朽不堪的舊中國。一是以蔣中正為首的寧死不從派,這些人毀家紓難,誓死與山河共存亡,其中的英魂烈骨比比皆是。還有一派是以******為首的頑強抵抗派,這些人和汪精衛、蔣介石一樣深深地解中國當時的格局,也深深地明白物質上的懸殊差異,不同之處在於這群人抱定一個堅定的信仰,順應中華文化的大勢--伺機而動,越挫越勇。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他們在中華文化中找到了民族共同的根,從民族大義出發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抵禦外來侵略者,這就是後來演變成的第一大法寶:統一戰線。而統一戰線的最基礎的思想就是中華文化的同源性--認族歸根。曾經最大規模的統一戰線就是抗日戰爭,那是中華文化對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召喚。如今在黃帝陵舉行清明公祭,也是中華文化對於全球華人的呼喚。華人之間文化上的相互認同,就如同千萬條小溪的彙聚,彼此融合,彼此接納,攜手向前,於是才有了這個壯大奔騰的黃河。在現在中國格局中,特別是台灣問題上,除了政治性的綱領文件之外,兩岸的同胞,以及海外的僑胞都在血液中流淌著一個與生俱來的信念:絕不因為幾十年的政治(狹義指國共兩黨問題,廣義指一切不同立場的政治問題)而放棄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這是對中華文化的同源性最好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