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擇校現象普遍,各個學校都是挑好學生,現在徹底取消了入學考試選拔,學生生源發生了很大變化,怎麼搞好教學是考驗每個學校的大問題。
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是教育領域一大頑疾,多年來難以根治甚至愈演愈烈,在北京等大城市尤其嚴重。今年以來,北京市西城區嚴格落實教育部、北京市有關要求,以堅決態度和空前力度實施義務教育綜合改革,通過取消“共建生”防堵以權擇校、實行學區製嚴格就近入學、紀委介入強化招生監督、普通小學直升優質初中、探索集團辦學提升教育水平等綜合措施,有力推進了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贏得了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教育係統人士表示,對於中央部委、央企等單位集中的西城區而言,治理擇校難度和阻力更大,但西城區能夠“啃”動這塊“硬骨頭”,對其他地區治理擇校、推進教育改革具有啟示意義。
從取消“共建生”開始
作為首都城市核心區,西城區名校雲集、優質教育資源豐富,但也存在分布不均衡、擇校現象嚴重等問題。西城區委書記王寧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今年年初,西城區開始謀劃招生改革問題,就在這時,教育部出台了要求19個重點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意見,北京市積極跟進很快出台方案,這也為西城區推進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環境。“這次改革,我們就要動真格、要真改,真正改出成效。”
今年4月中旬,北京市教委出台了《關於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提出今年“小升初”將取消“共建生”,小學免試就近入學,“小升初”實行單校劃片或多校劃片入學。為確保就近入學措施落實,全市使用統一的小學和初中入學服務係統,通過電腦記錄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教育行政部門依據權限進行查詢和監控。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西城區要實施取消擇校、就近入學等教改措施,在全市各區縣中難度幾乎是最大的,其關鍵就是能否取消“共建生”。
在北京,不少中央單位、市級機關、國企等單位多與優質中小學通過建立“共建”關係,每年獲得一定數額的職工子女入學名額,而且由共建還衍生出“黃牛”等現象。“西城區有中央單位上百家,共建占比大,群眾意見強烈。”西城區分管教育的副區長陳寧說。
“為摸清實情,區領導和教委負責人跑遍了全區所有的學校,與校長、教師開座談會,聽取各部門意見,大家都認為應該改、必須改。”西城區教委主任丁大偉說。
陳寧告訴本刊記者:“取消共建政策出台後,區裏專門為轄區內中央單位召開政策宣講會,還對50多家單位上門服務,講明政策。盡管這些單位職工子女入學的期望值受到限製,但對西城區教育改革的政策給予了充分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