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將堅持以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發展為優先選項,主動把經濟工作的重點從追趕超越調整到實施“穩中有為、提質增效”戰略上來。
坐擁西部科教綜合實力第一,經濟發展水平卻長期與之不相適應,反差強烈的“陝西現象”曾令當地人費解和尷尬;能源價格頻繁波動,“油主沉浮”、“煤定興衰”的增長模式步入“資源型經濟陷阱”,未來發展動力何在?科技資源分散,無法形成合力,企業創新意識不足,陝西如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殺出一條“血路”?
這一連串的“陝西之問”是陝西人對三秦大地傳統發展路徑的反思,也是對未來如何尋求新增長點的追問。
創新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實地采訪了解到,近年來,陝西省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過程中,借助承擔“建設創新型省份”國家使命的契機,通過做好“大”“小”兩篇文章、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統籌科技資源,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轉型的創新“三部曲”,解答“陝西之問”,潛在的科教資源優勢得以加速釋放。
延長靖邊化工園區150萬噸煤轉化為聚乙烯、聚丙烯化工裝置試車成功,兗礦未來能源化工公司煤間接液化項目基本建成,榆林煉油廠油煤共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在陝西近期交出的一份能源產業發展“成績單”上,一批具有自主創新技術的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成績單的背後,是陝西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發展的艱難探索。此前,陝西省經濟總量連續十幾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進入全國第二梯隊。但與此同時,單純依靠能源資源優勢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也讓陝西的前進步伐現出疲態。
“資源挖光了、賣光了怎麼辦?能源價格波動,產業不景氣怎麼辦?”
麵對可能出現的潛在危機,陝西省委書記趙正永表示,陝西將“堅持以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發展為優先選項,主動把經濟工作的重點從追趕超越調整到實施‘穩中有為、提質增效’戰略上來。科技創新是提質的關鍵,也是增效的前提。”
2013年,科技部正式批複支持陝西省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工作,陝西成為繼江蘇、安徽之後全國第三個試點省份。自此,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係,提升大型企業和中小科技型企業的創新能力,做好“大”“小”兩篇文章,成為陝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低,“陝西開花外地香”,曾經是困擾陝西的一大難題。2013年,陝西省內轉化的科技成果僅有46%。而在成果轉化的科研、中試、產業化三個環節中,中試階段因“無名無利”且風險最大被稱為“死亡穀”,大量成果未能走出實驗室。
作為國家重要的稀有金屬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基地,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依托國家工程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十多個研究中試平台,挑選成熟的科研成果、給予大量投入進行中試試驗,使科研與生產之間建立了有效銜接,突破了成果轉化的“中試瓶頸”。
“得益於暢通的中試環節,西北有色院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達70%以上,應用率在80%以上。”西北有色院院長張平祥介紹說,在此基礎上,西北有色院快速培育起了世界第二大超導材料生產線、世界第二大金屬纖維及製品生產線、世界第二大金屬複合材料生產線等。
在著力提升大型企業創新能力的同時,陝西通過派駐首席工程師、加快孵化器建設等,促成大批中小型科技企業“化繭成蝶”。
得益於“首席工程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吳亞鋒的技術支持,短短四年間,從事多媒體展示的西安靈境科技公司由幾十人壯大到目前擁有260名員工,所屬的專利從無到有,年產值超過億元。“我們是借了科技的‘東風’。”公司總裁徐建榮說。
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正在崛起。走進位於西(安)鹹(陽)新區的陝西啟迪科技園,60多家科技型在孵企業一字排開,蔚為壯觀。從入園初期的平均產值不過百萬,到畢業時產值平均超過千萬且大多擁有技術專利,孵化器所提供的研發、服務、金融支持,讓眾多企業在這裏沐風櫛雨、羽翼漸豐。
“2013年,陝西技術合同交易額533.31億元,同比增長59.28%,其中省內轉化244.83億元,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293.98億元,占全省技術交易額的55.12%,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陝西省科技廳副廳長孫科介紹說,截至目前,陝西共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50餘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萬多家,技術性收入205億元,成為高新產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