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權錢擇校”
有了學區製、學校重新布局等為基礎,西城區在招生政策上嚴格執行就近劃片入學,禁止跨學區擇校,並堅持公開透明,紀檢部門全程監督,實現了學生免試就近入學。據統計,小學入學除了寄宿製、民辦學校等入學方式,全區小學生百分之百實現就近入學:“小升初”除了寄宿製、民辦學校、特長選拔、直升等入學方式外,實現百分之百計算機派位,計算機派位5958人,占77%,比去年提高了20%。西城區區長王少峰表示,西城區在推進招生方式改革時,加強前期調研,充分考慮各種情況,完善招生方案,招生政策一旦確定,就嚴格執行,不留一個“點招”名額。在操作環節,中小學生入學全部使用全市統一的招生網站,采取電腦派位,減少人為操作。對於針對中央部委、部隊等單位的政策保障協調入學,全部采用單位對單位進行,將人情關係變為單位關係,不允許個人操作。為嚴格執行,專門由紀檢部門全程參與監督招生過程。
陳寧介紹說,西城區這次規範了招生方式和招生程序,大大淨化了招生環境。比如,以前“小升初”入學方式就有11種,現在隻剩電腦派位、推優派位、特長生、九年一貫製直升等4種,擠壓了個人操作的空間,堵塞了漏洞。以前招生比較亂,存在暗箱操作,而現在規範了渠道、明確了規則,全部以單位組織形式進行,用機製、用規範、用電腦,實現了公權力全部歸“公”,“陽光運行”。
“沒想到今年區裏的招生政策改革幅度這麼大,改得這麼堅決!”黃城根小學是一所熱門小學,校長麥峰告訴本刊記者,學校以前有17家共建單位,都是中央、市級政府部門和企業,一年有200個共建名額,報名的有上千人。“那麼多單位以前都求我,現在我這個校長一點權力都沒了,但另一方麵,普通家庭孩子上我們學校的機會增多了,大多數老百姓滿意了。”他說。
從“挑好學生教”到“把每個學生教好”
北京西城區治理擇校初戰告捷,但義務教育綜合改革並非一日之功,今後教育工作整體提升仍將麵臨巨大挑戰。
西城區教育係統人士受訪時表示,此次西城區發揮政府功能,對教育資源重新布局優化,有力推動了義務教育朝著更加公平、均衡的方向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新問題不可忽視:各個學校的生源都發生了變化,如何防止成績下滑、確保教學質量提升是個巨大挑戰。
“今年招生改革後,大家都在考慮:學生換了,我怎麼教?從以前的挑好學生來教,變為教好學生,把每個學生教好。這個任務很艱巨。”丁大偉說,以前擇校現象普遍,各個學校都是挑好學生,現在徹底取消了入學考試選拔,學生生源發生了很大變化,怎麼搞好教學是考驗每個學校的大問題。
北京市十三中校長馬景林說,實施教育資源優化布局和整合,政府行為已基本告一段落,接下來要過渡到教育內涵發展,麵臨的挑戰更大,各個學校都要麵對生源質量變化帶來的新情況,努力加強學校文化和教育內涵建設。麥峰坦承:“以前有擇校時,我們都是挑好學生,比如共建名額200個,報名的過千人,隻能通過測試來挑選優秀生源。現在班上的學生層次差異大,分數相差可能幾十分,這種情況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肯定得變了。”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對學校布局和教育資源重新優化配置後,應建立配套的考核評價機製。實驗二小校長李烈建議,麵對辦學新格局,應采取新的學校評價標準與機製,考慮到教育集團、合並校和“大帶小”的情況,應采取過程性增值性評價,而非結果性督導性評價比重。麥峰認為,以前是側重上級教育督導部門的評價,今後應加大家長對學校的評價,要征求每一個學生家長的意見。此外,應允許集團校進行一些探索,比如用人機製上給予學校更多權力,有助於搞活內部激勵機製。
西城區的許多中小學校長、教師以及學生家長都表示,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政府應該堅定決心不能鬆勁,持之以恒推進改革進一步深化。同時,建議教育部及市級層麵嚴格措施,督促各地各級共同推進義務教育綜合改革,加大懲治各類違背相關政策的辦學行為,營造全國全行業推進教育改革的氛圍,防止西城區的教育改革成為“孤島”。(文/任衛東 趙仁偉 張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