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馬都是木製運載工具(主要用來運載糧食)。木牛是一種木製獨輪車,在漢代以前就有了,漢代稱之為鹿車。諸葛亮據此把它改進成“一腳四足”的木牛。木牛大體上可載一人一年的吃糧(約600多斤),每天可走20裏地。在木牛的基礎上,諸葛亮又加以改進,製成了流馬。流馬是木製四輪小車,行走的速度比木牛快,也較平穩,適合蜀國山地的運輸。木牛、流馬都是用人力推拉,不用鍘(zhá)草喂牲口,對解決蜀國向前線運輸糧食起了不小的作用。

八陣圖就是八種陣形變化之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八陣”的名稱,如《孫臏兵法》中就有“八陣”、“十陣”等篇目。諸葛亮很講究陣法,他的八陣圖就是在學習繼承古代兵家的布陣之法的基礎上創新出來的,在實踐中,確實使魏軍吃了不少苦頭。

諸葛亮八陣法之詳細內容,沒有留傳下來,後來有的書上繪製了八陣圖,大多是後人的偽作。相傳諸葛亮曾經聚石為八陣圖,以此來訓練軍隊。石壘八陣圖的遺跡現存有三處,一在今陝西省勉縣南,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南江邊,一在今四川省新都縣的牟(mù)彌鎮。哪一處是真的,哪一處是假,尚無確論。其實不管是真是假,由於年代久遠,現從遺址中也無法探究出諸葛亮八陣圖的具體麵貌。

諸葛亮創製的八陣圖對後代影響很大。唐代的軍事家李靖,在精研八陣圖的基礎上,又創製出六花陣法。唐代杜甫在觀看奉節江邊的八陣圖遺址之後,寫下“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詩句,來抒發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

七擒孟獲南撫夷越

在敘述“七擒孟獲”故事之前,必須先介紹南中叛亂的由來。

在蜀漢管轄的南中地區(轄境包括今天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一帶),自古以來被稱之為“夷越之地”,居住著叟(sǒu)、青羌(qiānɡ)等多種少數民族。東漢中後期,政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對人民橫征暴斂,南中各民族也深受這種暴虐統治之害。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東漢統治者對西南各族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多次反抗。雖然每一次起義和反抗,都被統治者殘酷鎮壓下去,但鬥爭風雲總是此起彼伏,從未間斷。

麵對東漢時期這種民族矛盾尖銳複雜的情況,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提出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民族和睦方針,認為這是劉備集團占據益州後鞏固內部、求得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劉備入主益州之後,先後派了“輕財果毅”的鄧方和處事幹練的李恢為南中地區主政長官。由於他們很好地執行了諸葛亮的“和撫”政策,注意不過重剝削壓迫少數民族,約束了地方官吏和豪強的霸道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南中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緩和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蜀漢政府對南中地區的控製也得到了加強。

但是蜀漢政府的“和撫”政策,都遭到一部分蓄意製造分裂的漢族豪強地主和少數民族“夷帥”的抵製和反對,他們蠢蠢欲動蠢蠢欲動:比喻敵人準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伺機發動叛亂。

就在劉備病死不久,益州郡(治所在今雲南省晉寧縣東)豪強地主雍闓(kǎi)乘蜀漢力量削弱的時機,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殺死了當時的太守正昂,又抓了繼任太守張裔,把他押送給東吳。此時東吳也公開聲援這股叛亂勢力,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東吳的插手,使南中的局勢更趨複雜化。

接著,越巂(治所在今四門省西昌東南)少數民族貴族高定、牂牁(zāngkē)(今貴州省西部)太守朱褒也跟從雍闓,起兵反叛。雍闓又拉攏當地另外一個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並製造謠言,挑撥民族關係,使不少人受欺騙而參加到叛軍中去。這麼一來,除永昌郡以外,叛亂幾乎席卷了整個南中地區。

雍闓等人的叛亂,給蜀漢政權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麵對這一局麵,諸葛亮頭腦十分冷靜。他一方麵對南中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積極做說服爭取的工作,一方麵著手恢複和加強吳蜀聯盟。雖然在劉備病死之前,吳蜀已經基本講和,但相互之間並不信任,東吳向魏國稱臣,且又公然支持雍闓的叛亂,更是表示了不友好的態度。為了避免蜀國兩麵受敵,諸葛亮感到與東吳修複和好是當務之急。隻有修複和加強吳蜀之間的聯盟關係,解除來自東邊的威脅,才能有利於南中平叛和以後的北伐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