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禪繼位當年(公元223年),諸葛亮派了具有卓越外交才能的鄧芝出使東吳,經過鄧芝的不懈(xiè)努力,孫權終於斷絕了和魏國的關係,而重新和蜀國結盟,同時派遣使臣回報蜀國,從此吳蜀正式言歸於好,這種結盟的關係,一直保持到蜀漢被滅亡。

蜀吳重新和好聯盟,蜀漢內部經過一番整頓也已穩定。此時又傳來了魏文帝曹丕(pī)興師複征東吳的消息,這真是一個平討叛亂的好時機。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向南中進發。

臨出發時,參軍馬謖前來送行,諸葛亮向他征詢破敵之策,馬謖建議說:

南中憑借地勢險要且僻遠,不服從朝廷已經很久了,即使今天收複了他們,大軍一退,他們還會繼續叛亂。用兵的道理,在於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希望丞相不要專用武力,采取安撫的辦法,使他們心悅誠服,從而消除後患。

馬謖這一番話,甚合諸葛亮的心意,立即把它采納,作為平南的根本策略。

蜀軍分成3路前進:東路軍由馬忠率領,進攻牂牁郡;中路由李恢率領,進攻益州郡;諸葛亮率領西路軍,直撲越巂。蜀軍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叛軍根本不是對手。不久,西路軍一舉消滅了高定的叛軍,收複了越巂。與此同時,東路軍也打敗了朱褒,攻進了牂牁郡。東西兩翼的叛亂武裝被肅清之後,三路大軍在諸葛亮指揮下,分別直搗叛亂的最後據點益州郡。

這年5月,諸葛亮率軍渡過了滬(hǘ)水(今金沙江),進入了益州郡。此時前來與高定會合的雍闓在內江中已被高定的部下所襲殺,孟獲做了叛軍的主帥。孟獲在益州地區很有威望,那裏的少數民族和漢人都很聽他的話。諸葛亮決心對這位少數民族首領采用“攻心”戰術,使他心悅誠服,以改變南中時常“叛亂”的局麵。於是他命令將士要生擒孟獲,不準殺害。

當孟獲在盤江上遊(今雲南省曲靖市地區一段)要和諸葛亮決一雌雄之時,第一仗就被生擒活捉。諸葛亮好言撫慰他,還布列營陣,帶他參觀,然後問他說:“你看我們的軍隊怎麼樣?”孟獲雖然被擒,但內心還是很不服氣,他傲慢地回答說:“原本不知你們的虛實,所以打了敗仗。今天承蒙賜觀營陣,看起來也不過如此。若是能放我回去整兵再戰,我是一定能夠打敗你們的。”諸葛亮聽了,知道他不服,就笑著把他釋放,並叫他整頓兵馬,再來決戰。

孟獲回去集合部眾,又來戰鬥,結果還是兵敗被捉。就這樣,諸葛亮對孟獲一連縱擒達七次之多,在最後第七次諸葛亮釋放孟獲時,孟獲既欽佩而又感動地說:“丞相天威,我們南人決不再造反了。”

諸葛亮降服了孟獲,繼續統兵南下,不久,蜀軍六路大軍在滇(diān)池會師,至此,叛亂全部被平定,南中戰事基本勝利結束。諸葛亮對孟獲“縱擒”是“攻心”政策的具體體現,是諸葛亮采用軍事和政治相結合方針的勝利。在此次南征中,諸葛亮的軍隊紀律嚴明,禁止燒殺搶掠,注意搞好同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在堅決打擊叛軍主要頭目中的死硬分子的同時,爭取次要而有影響的頭目。正因為如此,蜀軍從春天三月出兵,至秋天“遂平四郡”,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把長達兩、三年之久的反叛勢力剪除。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這麼大的勝利,這是與諸葛亮采取“攻心為上”的用兵方略分不開的。“七擒孟獲”的故事,確實稱得上是戰爭史上的一段佳話。

平叛勝利結束,蜀軍全部撤回成都。為了爭取少數民族首領和蜀漢政府合作,諸葛亮盡量錄用當地各方麵有影響的上層人物,讓他們擔任南中地區各級政府官吏。對於其中威信較高、實力較強的首領,諸葛亮還把他們帶回成都,給他們很高的官職,如孟獲就在蜀漢朝廷中擔任了負責監察之禦史中丞。諸葛亮這麼做,就是為了增強民族團結,以便更好地治理南中,無疑也是對東漢以來漢人統治少數民族、實行殘酷壓迫的弊政的改革,其曆史意義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