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便於蜀漢政府管理和控製這些地區,諸葛亮把原來叛亂地區的4個郡改為6個郡,並派一些當地人或熟悉當地情況的人擔任郡守。郡數增加,郡區縮小,有利於防止地方勢力過大、搞分裂割據,這也是諸葛亮加強蜀漢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為了改變南中地區的落後麵貌,發展南中地區的農業生產,諸葛亮還派內地人到那裏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那裏的少數民族本來采用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法,但他們很快就學會了牛耕,並學會了織錦和其他手工技藝。諸葛亮還注意在這一地區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擴大耕地麵積。這樣一來,那些原來居住在深山密林中,過著原始狩獵生活的少數民族,也逐漸遷居到平地,建立村落,從事農桑生產。

南中地區開發之後,給蜀漢政權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當地生產的金、銀等礦物,以及耕牛、戰馬等,都源源不絕地運到蜀中,增強了蜀漢的經濟力量。此外,諸葛亮還從當地少數民族中選取一批強壯男子,編成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一萬多戶,遷到蜀中,以補充蜀漢兵源的不足。這支軍隊驍勇善戰驍(xiāo)勇善戰:非常勇猛,善長戰鬥。,號稱“飛軍”,成為蜀軍中的精銳力量。

諸葛亮對少數民族實行的“和撫”政策和措施,對加強祖國西南地區的統一,促進西南各族間的友好往來和社會經濟的進步,起了積極作用。他在開發西南地區方麵的功績,是應該充分給予肯定的。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南中各族人民對諸葛亮寄予深切的懷念,從南中地區流傳至今的許多生動的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中,就可看出這一點。

五出祁山鞠躬盡瘁

北伐曹魏,複興漢室,統一全國,這是諸葛亮早已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奮鬥目標。

西南地區的叛亂已平定,蜀漢內部也比較安定,而此時(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ruì)即位,曹魏政局發生了變化,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一個好時機。經過一番準備,在第二年春天,諸葛亮親率軍隊,北駐漢中,伺機進擊曹魏。臨行前,他向後主劉禪上了一篇奏章,這就是著名的《出師表》。

《出師表》中,談到了北伐的目的,表示了自己要不辜負先帝劉備的囑托,努力去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建議劉禪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采納忠益之言,不要偏聽偏信;要賞罰公平,使宮廷內外執法如一。同時,諸葛亮在表中還推薦了許多賢能的大臣,要劉禪遇事多同這些人商量,然後施行。《出師表》集中地反映了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傾注了他對蜀漢政權的忠心和期望。寫得摯切誠懇,感人肺腑,是後世流傳久遠的名篇。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伐。在出兵之前,他在南鄭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商定了進兵之策。為了迷惑曹軍,諸葛亮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他命趙雲、鄧芝帶領一支人馬,進駐箕(jī)穀(今陝西省褒城縣北),揚言要從斜穀道去攻打郿(méi)縣(今陝西省眉縣北),其實這是一支疑兵。而諸葛亮則親自帶領主力向西北去攻打祁(qí)山(今甘肅省西河縣西北)。

魏明帝曹睿上了諸葛亮的當。在他得知蜀軍進攻後,急令大將軍曹真調動關右諸軍屯守郿縣,堵截趙雲、鄧芝之軍。這樣一來,魏國的關中兵馬大部分被諸葛亮的偏軍牽製在東邊了。諸葛亮的主力軍兵強將勇,銳氣很盛,順利進入祁山。魏軍沒有防備,非常恐慌,原來屬於魏國統治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繼投降,諸葛亮還在冀城收降了魏將薑維。蜀軍軍威大振,而魏國朝野則為之恐懼,形勢對蜀軍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