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1 / 2)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1766-1834年)是英國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1766出生於英國薩立州的一個土地貴族家庭,他早期受教育於其父丹爾·馬爾薩斯,1784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1798年擔任英國薩立州奧爾堡鎮的牧師,同年匿名發表《人口原理》初版,為統治階級所賞識,一舉成名。緊接著,他旅行各地,進一步收集資料,1803年他署真名的《人口原理》第二版以擴大篇幅出版,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再版。1825年,馬爾薩斯因結婚而喪失神職。此後,他一直在郝福州海雷伯裏學院(即東印度學院)任曆史和政治經濟學教授,他是英國獲此頭銜的第一人,直至1834年去世。

1811年起他開始與大衛·李嘉圖通信並交往,經常進行激烈的爭論,他的著作除《人口原理》(1898)外,還有《關於穀物法的影響》(1814)、《地租的性質和發展研究》(1815)、《經研法》(1817)、《政治經濟學原理》(1820)、《價值的尺度》(1823)、《政治經濟學定義》(1827)等。

馬爾薩斯與李嘉圖、歐文等是同時代人。英國工業革命趨於後期而產業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鬥爭仍十分激烈,馬爾薩斯則是處於正在沒落的地主貴族階級的代言人。他在許多方麵繼承了別人的觀點,人口理論來自唐森(JosephTounsend),地租理論來自安德森,價值及銷售理論來自斯密及西斯蒙第。他與李嘉圖私人關糸較為密切,但在理論上一直是對手和論敵,兩人曾代表不同階級長期論戰,對經濟思想史產生較大影響。西方經濟界認為,馬爾薩斯在經濟思想史上有兩大貢獻,其一為“人口論”,其二為“消費不足論”。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最初是從如下兩個前提出發的: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間的情欲是必需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馬爾薩斯斷言在這兩個前提下,人口的增長比生活資料的增長要快。在無所妨礙時,人口以幾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資料隻以算術比率增加,他寫到:“隨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假定有10億,人類將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樣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資料卻以1,2,3,4,5,6,7,8,9,10那樣的增加率增加。”人口繼續不斷增加(超過食物之增加),便成為阻礙人類幸福進步的因素。由此,馬爾薩斯進一步指出,由於自然法則,人類生活要有食物,人口的增加,不能超過足以供養人口的生活資料的最低營養。所以因獲得食物困難所產生的對人口的強大壓力,一定繼續不斷發揮作用,使大部分的人類感到貧困的恐慌。由於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是有自然規律限製的,在人口增加趨勢超過生活資料的增長而兩者出現不平衡的時候,自然規律必然使兩者之間恢複平衡,所以就發生貧困和罪惡來限製人口的增加。在《人口論》擴大的第二版中,馬爾薩斯又提出道德抑製,即無力撫養子女者不要結婚,或以晚婚作為預防抑製措施。根據這一人口論的原則,馬爾薩斯反對當時英國的經濟法,他指出,濟貧法由於下麵兩點理由使貧民的環境惡化:第一,濟貧法創造必須撫養的貧民;第二,濟貧所為了一般在社會上不算最有價值的人所消費的食物量,使本來可以給予比較勤勉而有德者的分配量減少,將使更多的人失去獨立。若這種分配引起價格上漲,會使濟貧所以外的人受到更大壓迫傾向。基於這種原因,馬爾薩斯進一步指出,貧民本身就是貧困的原因。馬爾薩斯用抽象的人。規律來掩蓋資本主義社會失業及貧困的真正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