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傑出代表和完成者。1772年出身於英國倫敦一個猶太族資產階級家庭,其父是一位富有的證券交易所經紀人。他14歲就結束了正規教育,跟隨父親從事證券交易活動。20歲時他和異教徒女子普利絲娜戀愛,遭到父親堅決反對。1793年迫於婚姻和宗教問題,與家庭脫離關係,並開始獨立從事證券交易業務。1797年年僅25歲的他擁有3000萬法郎的財產,成為當時的巨富。隨後,為了彌補早年教育的不足,他開始把主要精力轉向學術研習,如數學、物理、化學、礦物學和地理學等。1799年,他讀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對經濟學產生了興趣。1823年9月12日病逝,終年51歲。

李嘉圖研究經濟是從論述貨幣開始的。1809年他首次在英國匿名發表《論黃金的價格》一文,奠定了自己貨幣理論的基礎。在英國所謂“金價論戰”時期(1808-1811),李嘉圖寫了不少關於貨幣問題的文章、小冊子和劄記。在這些論著中,他把英國自1797年停止銀行券兌現以來出現金價上漲和物價上漲以及英幣彙價下跌的現象,歸因於銀行發行過多造成銀行券貶值,主張恢複銀行券兌現,以穩定國家的幣製。李嘉圖的理論觀點帶有強烈的黨派色彩,代表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與要求。因此,他博得了著名貨幣理論家的聲譽,被邀請參加了議會的金價委員會的工作。1811年他發表了《答博讚克先生關於金價委員會報告的實際感觀》。此後,其經濟注意力轉向“穀物法”的論戰。1815年,他發表了《論穀物價格的低廉對資本利潤的影響》一文,1816年發表了《關於一種經濟而穩定的通貨的建議》。1817年李嘉圖出版了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這部著作出版後,人們把李嘉圖看成是政治經濟學的權威,以他為核心,聚集了一些經濟學家,他們創立政治經濟學會,逐漸形成了所謂的李嘉圖學派。

1819年李嘉圖被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雖然沒有參加政黨,但卻是托利黨(保守黨)政府反對派中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最激進的集團中的一員。1822年,他又發表了《論對農業的保護》,指出地主階級利益與工業資產階級和全社會利益的矛盾,主張廢除穀物法,鼓吹議會改革,提倡自由貿易,反對宗教專製。除去上述著作之外,李嘉圖一生中還寫了大量有關經濟問題的通信。馬克思對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方麵的貢獻評價很高,認為李嘉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在李嘉圖那裏,政治經濟學無情地做出了自己的最後結論並以此結束”。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於1817年出版後轟動一時,被譽為繼斯密《國富論》之後的經濟學巨著。這是李嘉圖的成名代表作,其重要性與影響性與斯密的《國富論》並列。但其結構比較鬆散,隻是前兩章給人以高度的理論享受。《稅賦原理》共32章,前6章,特別是前3章闡述李嘉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李嘉圖接受邊沁的功利主義,維護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反對國家幹預,主張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認為這是一個國家的資本按最有利於社會的方式來進行分配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