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羅雪爾(1817-1894年)是德國經濟學家,曆史學派創始人之一。出生於德國漢諾威的一個高級軍官家庭。曾在格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曆史學和政治學,1840年開始在格廷根大學任教。1843年出版被稱為曆史學派綱領性著作的《曆史方法的國家經濟學講義與研究》。1848年轉到萊比錫大學任教授,直到逝世。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國民經濟學體係》(1854-1894)、《十六和十七世紀英國經濟學說史》(1851-1852)和《德國經濟學說史》(1874)等。羅雪爾強調用曆史的方法建立新的經濟學,即所謂國家經濟學。他否認進行抽象理論概括的重要性,把政治經濟學僅僅歸結為對經濟發展過程做純經驗主義的觀察和描述。他的國家經濟學原理,實際上是在重複當時流行的庸俗經濟理論基礎上,加上大量曆史材料以證明他所謂的曆史發展的“規律”。他認為,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無產者,並把他們稱之為--原始森林虛弱的無產者。讚同薩伊從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提供“服務”的角度引出利息、利潤和地租等概念的庸俗觀點,並援用西尼爾“節欲論”,把利息說成是資本家“節製”其欲望的報酬。

羅雪爾主張采用曆史的方法研究政治經濟學。他把薩維尼--阿希荷因的曆史法學方法引入經濟學。按照時間順序的發展過程研究經濟現象。

關於國民經濟學的基本思想。(1)羅雪爾認為國民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從經濟方麵說明本民族的要求,說明其遵循的目標和獲得的成就,說明其目標選擇的理由極其成功的原因。(2)羅雪爾認為,近代一切民族問題都有密切的聯係,必須對他們加以比較才能把握一個民族經濟發展的本質。而已經滅亡的古代民族的曆史則會為他們提供完整的教訓,因此必須對古代生活加以特殊的研究。(3)國民經濟學的任務,在於說明一種經濟製度在當時為什麼和怎樣是合理的和有益的,而現實為什麼會變成不合理的和有害的東西。他認為曆史上還沒有對各民族各文化發展階段完全有益或完全有害的製度。因此不要輕易讚美或詛咒一種經濟製度。他還認為,國民經濟學應當研究各國人民對於本國經濟的想法、要求、感受、所做的努力和結果。

民族主義傾向。羅雪爾認為,國民經濟的主要課題就在於表達一國的經濟如何、為何由理性變為背理,由幸福逐漸變成災難。國民經濟學除所謂的“單純地描述人的經濟本性和他的經濟欲望”之外,隻能具體地考察適合於滿足這些欲望的各種製度的規律和本質,以及他們所達到的或大或小的成功,他否認經濟學的普遍規律,認為古典學派惟一的錯誤是主張他們有普遍的適用性。他認為一種經濟理想不能適用每一個國家人民的不同種類的欲望,正如一件上衣不能適合一切人的身材一樣。這樣,他就隻能看重一個民族一個時期的經驗性規律,隻注重收集資料,加以描述,而否認理論概括和抽象分析的必要性。

提出曆史的經濟發展階段論。羅雪爾從生物發展的進化觀點,提出國民經濟的發展,像動植物一樣,可以看做一種有機體,有他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他要經曆幼年、青年、成年和衰老四個時期。這是一種循環往複的運動。羅雪爾認為,這就是可以從曆史描述中發現的自然規律。

他還認為,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主要受自然、勞動和資本這三種主要經濟因素的支配。可以分為自然支配階段、勞動支配階段和資本支配階段。

辯護性觀點。他依據“經濟發展階段論”指出,德國社會已經發展到資本階段,貧富對立的階段到來了。但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生在軀體上的疾病”,必須加以反對。但是社會矛盾又需解決,這就隻能實行“人為治療”。他認為,私有製是不能廢除的,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想多享受,少勞動,要是實行公有製,人們對社會總節約效果的關心程度就大大降低了。“人為治療”的關鍵就是保護私有製,實行階級調和。隻要政治上德國資產階級與容克地主階級相協調,經濟上各階級利益相協調,就能給德國帶來永久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