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年)是近現代西方影響最大的英國經濟學家之一。由於馬歇爾曾長期在劍橋大學任教,所以他和他的門徒被稱為“劍橋學派”,又因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馬歇爾的經濟理論看做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繼續和更新,劍橋學派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而馬歇爾亦被看做是“新古典學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
馬歇爾於1842年7月26日出生在英國西部克拉芬地方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幼年喜愛數學,中學畢業後就讀於牛津大學,後轉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數學,1865年畢業後留任該院研究員,1868-1877年任該院道德科學講師,講授政治經濟學。在此期間,馬歇爾深受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斯賓塞的《第一原理》的影響,曾於1868年赴德國研究康德和黑格爾的曆史哲學,與德國曆史學派的經濟學相接觸。回國後,他又閱讀了約翰·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這些都促使他轉向了經濟學的研究。1877年轉任布裏斯托爾(Brist01)大學學院院長兼任經濟學教授。1883-1884年,他接替牛津大學逝世的著名經濟史學家A.·湯恩比任牛津大學巴裏奧學院講師和研究員,1885年返回劍橋大學任政治經濟學教授,期間創立了劍橋經濟學院,1908從劍橋大學退休,專門從事研究和寫作。1924年去世。
馬歇爾的主要著作有:《產業經濟學》(1879)、《經濟學原理》(1890)、《產業與貿易》(1919)、《貨幣、信用與商業》(1923)等。其中《經濟學原理》為其重要代表作,該書兼收並蓄,把供求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生產費用論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折衷主義的完整的經濟學體係。因此,該書一經出版就被認為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裏程碑,而他本人也獲得了“新古典經濟學”創始人的盛名。
馬歇爾的經濟理論體係可說是集曆史上資產階級經濟學之大成,正如他在《經濟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中說:“借助於我們自己時代的新著作,並且關係到我們自己時代的新問題,本書打算對舊的學說加以新的解釋。”馬歇爾的理論體係以英國古典傳統的經濟理論為骨幹,吸收、綜合了各種資產階級經濟流派的學說,在理論和方法論上獨樹一幟,對當代資產階級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馬歇爾的經濟思想以人的主觀心理因素為基礎,這從他對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界定上可以反映出來。他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務中行為、活動和思考的人們的學問。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務方麵最有力、最堅定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他認為人類的經濟行為是由“滿足欲望”和“避免犧牲”這兩個動機支配,並用這兩種心理動機來解釋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而為了解決心理動機不能解釋的現實社會問題,他又引進了漸進的改良主義,其理論依據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他認為,生物界的發展規律同樣存在於人類社會,社會發展隻有漸進的量變,沒有突變和飛躍。因此,他用“自然不能飛躍”作為《經濟學原理》一書的題詞,並且說這句格言“對於研究經濟學的基礎之書尤為適合”。
馬歇爾在方法論上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運用所謂“連續原理”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的序言上說:“本書如有它自己的特點的話,那可說是在於注重對連續原理的各種應用。”這與他的漸進的改良主義是吻合的,因為經濟進化的漸進性,他認為經濟概念乃至經濟現象間都存在著連續的關係,沒有嚴格的區別。第二,運用“邊際增量”分析各種經濟因素之間的關係。這是他在連續原理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他看來,對經濟現象進行本質研究時,“增量”的關係比“總量”的關係更重要,他在數學中獨立地運用效用的“邊際增量”來說明人對一物的需求。以後他把這個邊際增量分析運用到他的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中,甚至推廣到其他經濟問題上。第三,將力學中的均衡概念運用到經濟學中。他認為均衡是一種相反力量的均衡,有動態和靜態之分,前者指生物意義上的均衡,後者指力學上的均衡,而靜態均衡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基礎。他依此來說明各項經濟指標的數量決定,將這些決定尤其是價格和分配額的決定歸結為相反力量相互衝擊和製約而形成的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