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年)出身於意大利一個貴族家庭,在大學時代攻讀工程學和數學,畢業後任鐵路工程師及經理職務多年。因投身於經濟自由主義的政治運動,他在1876-1892年間曾發表過許多經濟論文,並獲得相當聲譽。後來在經濟學家潘塔裏阿尼(MaffeoPantaleoni)的影響下,從事純經濟理論的研究,受到瓦爾拉斯賞識,於1893年繼瓦爾拉斯之後任洛桑大學教授,為建立洛桑學派做出了很大貢獻。其代表著作有《政治經濟學講義》(1896-1897)、《政治經濟學提要》(1906)。

帕累托的思想別具一格。在政治觀點上,無論是極端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法國天主教派,乃至法西斯主義者,均可以從他的著作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觀點。在經濟理論方麵,也不能把他完全歸入哪一學派,即使就他所繼承並建成的洛桑學派而言,除一般均衡論基本概念外,許多理論觀點同瓦爾拉斯大有出入。他對西方經濟學的貢獻主要是在純經濟學理論和社會福利理論兩方麵,其中有不少觀點後來曾被稱為“定理”者至少有六七種之多,盡管這些“定理”有的受到批評和有的由後來人改進,但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在一生中能提出這麼多“定理”卻是罕見的。

純經濟理論

帕累托的純經濟理論可分為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理論兩大部分。在消費者行為理論上,他首先將經濟意義上的效用同倫理和其他意義上的效用區別開來。帕累托明確宣稱:效用可衡量的原理是沒有根據的,應徹底否定基數效用,認為價值理論必須另找它賴以建立的基礎。這樣,帕累托采用埃奇沃思無差異曲線分析作為他的價值論的出發點。他把埃奇沃思從可衡量的效用發展而成無差異曲線視為既定,然後用這些曲線的位置高低去比較消費者的偏好程度,形成序數效用理論。經過市場客觀經驗的觀察,人們雖不能確定兩種商品中任何一種的效用有多少,但兩者中哪一種效用較大,則是可以確知的。無差異曲線分析工具,經過帕累托的改造,就不考慮其原有效用的涵義,而把經濟均衡建立在偏好尺度這一確定的基礎上。他的這一創見,連後來欣賞他的理論的經濟學家也認為並未真正解決問題,因為無差異曲線本身就是根據效用大小設計而成,隻要運用此分析工具,就不能排除賴以建立的基數效用的原意。無論如何,帕累托在無差異曲線方麵所邁出的這一步的確是很大的,給此工具之運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生產理論是帕累托的極重要理論之一,也是其最為晦澀的一部分,他不接受當時流行的邊際生產理論,試圖另創一個生產理論以為代替。首先,他指出,邊際效用論者的生產理論,隻分析需求是不夠的,必須同時研究在獲取財貨時所遇到的“阻礙”的性質。而所謂“阻礙”,包括的內容很廣:如商品在個人之間進行分配時,當事人固定的嗜好即為阻礙;生產一定商品必須使用別的商品又是阻礙;需要某種商品的地點和時間卻沒有此種商品也是阻礙;最後還有來自生產組織方麵的阻礙。他列舉這些含混的所謂“阻礙”,是為了提出一些較為客觀的生產概念,以代替為消費主體而生產的邊際效用概念。他強調:生產是把一種財貨改變成不是為生產者本人,而是為其他主體而生產的另一種財貨。這等於說,客觀的生產是為商品而生產。這本是個正確的觀點,可是,在研究如何解決“阻礙”(生產)問題時,他又利用無差異曲線這一工具,用它來反映利潤水平,以區別消費者無差異曲線所表現的一定效用水平,並將各種利潤水平聯結起來,形成一條“完全變化曲線”。此曲線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曲線上方反映正值即利潤,下方反映負值即虧損,而曲線本身即反映出利潤等於零的狀態。總結起來由消費者無差異曲線所形成的“交換曲線”,以及由生產者無差異曲線所形成的“完全變化曲線”,兩者的交點即為均衡價格。帕累托的生產理論在形式上保持著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式,而實質上是采用了馬歇爾的消費需求和生產成本相結合的供求平衡論,隻是對供給和需求雙方的曲線均由無差異曲線圖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