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想開萬世之太平 大結局(1 / 3)

“王上禦駕親征,揚州垂手而定,實乃天命所在,臣等再次恭賀王上一統天下!”回到了王宮正殿之中,國淵率先向我道賀。

群臣轟然附和:“恭賀王上!”

我微笑著抬了抬手:“是各州將士奮勇爭先,是各級官員保障得力,本王隻是坐享其成罷了。”

禮部劉政掬手出列,沉聲道:“王上,自黃巾作亂,至今已十有六年,天下百姓苦於戰亂紛爭久矣,而王上奮伏波將軍之餘烈,倡天下之大義,振勇武之精銳,前後六年而得天下一十三州,更恢複生產輕徭薄賦,解萬民倒懸之苦,實乃天賜明主。為新朝千秋萬載計,為天下黎民百姓計,老臣鬥膽,請王上登基為帝,以安群臣萬民之心!”

群臣更是如同事先商議好的一樣,幾乎全部拜伏於地:“請王上登基為帝!”

我微微一怔,心中卻仿佛打翻了五味瓶一樣。

我的人民議政大會呢?我的民主大選呢?!我的自由民主法治呢?!

“此事稍後再議,”我虛按了一下,將話題轉過,“如今揚州已定,舊漢已平,舊漢皇帝劉協及相關屬臣也已拜表稱臣,帶他們進來吧。”我朝守在大殿門口的許褚勾了勾手。

殿中跪倒了劉協、楊彪、劉備、關羽、張飛、來敏、趙雲、簡雍、糜竺、糜芳、高壽、張博等十餘人,整個大漢朝的文武除了大批在幾次遷都過程中外逃隱匿或歸降新朝的,以及在後來幾場戰爭中英勇戰死的,還有最後在山陰城頭壯烈殉國的,就剩下這寥寥十餘人還算得上官吏,想來也令人頗為唏噓。

朝中有不少人都曾經是劉協的臣子,比如荀彧、荀攸、衛覬、曹操、淳於瓊、韓馥、司馬防、賈詡、韓暨、楊修、許攸、臧洪、陳群、徐晃……當然,也一定包括我……不過重新見到原來的皇帝跪倒在自己麵前,他們似乎都沒有太多的不好意思。

“給他們賜座吧。”最後還是我大發慈悲,準許他們跪坐下來。

“謝威武王。”劉協低之又低地應了一聲,在空出來的案幾後坐了下來。

“仲禮公,”我點了劉政的名號,“二旬之前,在山陰城下之時,本王與劉協曾有言在先,封他關內侯,賜洛陽宅,準許其特入太學院及軍事院進學,待其學業有成,可參加本朝科舉及各部院舉薦而入仕為官。這些……以你之見,可曾妥當?”

劉政仔細聽我說完,思忖了片刻,拱手答道:“恕老臣直言。自三皇五帝以來,未有舊國之君於新國之主身下為官者……老臣雖遍讀史書,但也隻知勾踐稱臣於夫差一例而已。”

勾踐稱臣於夫差?

我的臉色有些凝重:雖然我對春秋戰國的曆史不太了解,但總歸還知道勾踐在亡國之後委曲求全、吃屎喝尿、臥薪嚐膽,最終成功將吳國徹底消滅的典故……

文化知識比我稍強一些的劉協的臉色頓時就有些難看,他想要辯解,卻終於還是低下了頭。

賈詡咳嗽了一聲,開口道:“吳越到底非中原之國,何況古今形勢不同,豈可一概而論?詡以為,王上所言,一者可使新朝得獲寬容大度之名,二者亦使舊漢君臣得免身死族滅之型,甚而得以出仕為官,參知政事,隻要其收攏心思,竭誠為新朝效力,未嚐不是一件可以接受並且足以名傳千古的好事。”

劉協本就與賈詡相識,聽他一段講完,臉色總算稍有好轉。

又聽王烈撫須讚道:“若能如此,當可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