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少年班的心理問題(2 / 2)

其實在陳谘看來,這是華國對這些天才們心理培育的缺陷導致的。

人的精神統禦身體,這些孩子明明都累積了那麼多的心理情緒了,還長期沒有健康合理的疏導,不出問題才奇怪呢?

這種情況就和小胖子的記憶能力問題一樣,既使學問越做越大、學曆越來越高,心理問題會導致他們的創造力銳減,因為缺少了精神上的激勵和好奇。

不少少年班學生後來輟學轉行,放棄了做“科學家”的夢;個別人還有程度不等的精神病狀,想做“科學家”的夢也沒法繼續。

這都是現實的佐證,根源在哪裏呢?

陳谘覺得其實是華國的僵化教育製度和心理學發展滯後導致的。(天才們需要更具有創造性的教育模式)

智力、體力、心理年紀,三者配合,才是正常的狀態,否則就是拔苗助長。

然而華國一直是心理學的蠻荒,即使是2018年,找心理醫生都被人認為是精神病患者,這樣的奇葩環境,你讓這班孩子們如何能夠被正確的引導。

事實上越是天才,越是某方麵超常的人,往往心理問題會同步他的優秀麵滋長。

也就是說,少年班應該給配合頂級的心理疏導老師,同時還得有心理疏導正常化的環境才行,兩者配合,搞不好少年班的成材率會高很多。

可惜華國即使在未來的半個世紀後,能不能兩者齊備還是個未知問題。

這或許是後來一大票少年班成才者們長期呆在國外的一個隱晦的原因,或許少年時代的心理陰影,需要不間斷的有心理疏導。

而國內在這方麵其實是病態和不正常的。

但陳谘打算嚐試一下,他不是心理學家,但是他知道這方法和途徑。

如果這些少年天才們真願意相信自己,加入自己的體係,營造一個這樣的心理健康小環境,也根本不難。

陳谘本來就有打算在自己的幾大研究所裏給配備頂級的心理學團隊,定期的給科研人員做心理輔導,甚至會在合適的時候會成立國內第一家心理學研究所。

科研人員其實是最容易出心理問題的高頻群體,主要是這群人多是知識高、體力差、環境相對封閉特殊、壓力高、探索未知。

一旦思想跑偏了,往往第一選擇是想憑借自己的能力來解決,但是往往這種路線和自信,會給他們的心理問題導向深淵。

我們不能不確認一件事情或者說一種現象,知識越高的人,碰到了問題往往越容易固執,這和佛家的“知見障”是一個道理,同時本身這就是一種常態的心理現象。

增加幾名心理學人員,能夠讓他們心理健康,其實對科研來說是最有價值的事情。

心理健康會更加促進他們的創造性和思維的活躍。

得益的還是整個研究所。

所以,從鄭真子開始,陳谘對想去往中科大的這班同學都很關注。

你這不去了,那我的計劃不泡湯了?

連忙跟他說,去了華科大也有這樣實踐計劃的。

幾經保證,少年才將信將疑的不再改誌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