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要先以身作則
談資
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似乎是古往今來名將常有的特色,而明朝建國初期的大將常遇春,則是明朝初期的典範。由於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對常遇春有許多正麵描述,以至於在明朝初期名將中,常遇春似乎更廣為人知。
常遇春半生戎馬,25歲追隨朱元璋起義,因大敗元軍一戰成名,隨即被升任元帥;33歲殲滅陳友諒軍隊,37歲隨徐達揮軍北伐、協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唯可惜常遇春在39歲時,於北伐勝利回程中因病英年早逝(按《倚天屠龍記》小說中的情節為,常遇春因受傷求救於名醫胡青牛被拒,而被醫術尚未出師的少年張無忌見義勇為醫治,雖救回一命但大傷元氣,因而壽命折半)。
常遇春(1330年~1369年),是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濠州懷遠(現今安徽)人。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常遇春加入起義軍,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14年。在群雄兼並、推翻元朝的戰役中,常遇春驍勇善戰、屢立奇功。朱元璋後來在總結明朝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常遇春在他14年的軍事生涯中,曆經無數次大小戰役,從未嚐過敗績,而有了“常十萬”的稱號,意指他率10萬人便可橫行天下。常遇春出色的戰績,建立在他過人的治軍與領導才能之上,除了治軍嚴明之外,常遇春不僅與敵人爭戰時奮勇爭先,甚至連收兵撤退時也都自動殿後,如此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讓所領導的士兵樂意為其效力,而發揮最大的戰力。
企業經營管理中,“以身作則”似乎是領導者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功課;“最簡單”是因為道理簡單,容易了解;“最困難”是因為必須要求自己,甚至犧牲自己,不容易做到。常見的成功案例是創業初期時,領導者不論在努力付出、成本控管,都率先由本身做起,故能凝聚團隊共識,達成目標。也有常見的失敗案例是,公司高層要求成本控管,卻見高階冗員充斥,高階主管不願降低自己的福利,此種情況自然無法凝聚團隊共識,也就容易常以失敗告終。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老板以身示範的文化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台塑老板王永慶,一生將勤勞樸素奉為生活信仰,於是這也就成了企業中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公司不管從遠處看還是從近處看,都是王永慶的味道,不論是大的決定還是很小的細節,都是王永慶的影子。
有點學問的公司都在搞激勵,每天早上做激勵操,喊口號,濫施表揚和讚美,什麼你是最棒的。這都是從卡耐基那兒學來的。其實,以身作則比這些更有效,因為,它是一種真誠的價值導向,而知行統一的價值觀,會使員工有真誠的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唐僧沒有什麼本事,但他有堅定的信念,死活要向西、向西,他的團隊也就拚死拚活保著師傅向西、向西。說一套,做一套的員工激勵,隻能叫“偽激勵”。隻有你真信真做的時候,別人才會效法你追隨你,才能形成一個有凝聚力、戰鬥力的團隊。
記得小學時候讀過一則小故事,羊群們回家前清點團隊羊群數目時,小羊們清點的羊群總數永遠少一隻,原因是都沒數到自己。建立團隊共識時,團隊領導者與高階主管,可能要避免自己成為那隻數羊群的小羊,在形成團隊共識時,忘了數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