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6

二十幾歲,最怕“哥們兒義氣”

中國人向來都把義看得很重,許多人喜歡稱兄道弟,醉心於哥們兒義氣式的友誼,喜歡依照武俠小說中的那些“俠客”們“拜把子式”的朋友關係,並認為這樣的關係才是真正的朋友。其實,真正的朋友並非是這種講哥們兒義氣的朋友。

什麼是義氣呢?從字麵上講,就是主持公道的意思。《辭源》解釋為“剛正之氣”。《現代漢語詞典》則指由於私人關係而甘於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

朋友之間要不要講點“義氣”呢?要!能不能講“哥們兒義氣”呢?不能!

某單位火車司機和副司機兩人,工作上是長期搭檔的夥計,生活中是親如兄弟的“哥們兒”,可就因為“哥們兒義氣”太重,雙方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天,兩人當夜班執行調車作業,副司機在下半夜精力不濟,打起盹來。司機出於“兄弟情誼”沒有吭聲,心想,自己多辛苦點就是了。誰知,睡意也漸漸向司機襲來,僅一分鍾,機車就越過關閉的信號機,造成擠岔事故。事後,兩人在總結事故教訓時,都異口同聲說:“哥們兒義氣害死人!”

鐵哥們兒的誘惑在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於“兩肋插刀”的氣魄。有這麼多誘人的東西擺在麵前,仿佛隻要有了鐵哥們兒一切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但鐵哥們兒也不是萬能的。

所謂“哥們兒義氣”,就是為了朋友私情而拋棄原則的一種狹隘義氣,說到底,是建立在利己主義思想基礎之上的。你對我有恩,我對你有義,你給我好處,我給你報答,就是這麼一種交換關係而已。因此,給有“哥們兒義氣”的同誌送上陳毅元帥的一句詩以勸勉:“難得是諍友,當麵敢批評。”

真正的朋友不是講哥們兒義氣,而是患難與共。

真正的朋友在你受傷時,會第一時間找到你,然後什麼都不說,靜靜地陪在你的身邊。等你哭完,他會告訴你,擦幹眼淚,堅強麵對。

真正的朋友會給你屬於你的空間,他不需要你在他麵前像張白紙。但他卻會努力地了解你,直達你內心深處。在你願意把秘密跟他分享時,他會靜靜地聽,並且守口如瓶。

真正的朋友會在你驕傲自滿時,毫不留情地潑你冷水;會在你沉溺於美好的幻想中不能自拔時,殘忍地將你拉回現實;會在你功成名就時,默默地替你祝福。

真正的朋友在彼此的麵前,是不需要隱藏什麼的。開心時,你們會誇張地大笑;悲傷時,你們會毫不掩飾地大哭;受了委屈時,你們會生氣地破口大罵。因為你們知道,在彼此麵前,不需要矜持,不需要堅強,不需要忍氣吞聲。你們知道,在彼此麵前,隻要做自己就好。

請記住:朋友之間需要真正的友誼,不需要哥們兒義氣。

年輕人別把應酬當做承諾

在社交場合,我們要學會說場麵話,給別人一點甜頭,但萬萬不可輕信別人的一時之言。輕信別人的場麵話,有時不隻是一種天真,更是一種愚蠢。

一個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在別人麵前表現最真誠的一麵,正如一個人不能把別人說過的每一句話都信以為真一樣。場麵話,總是可說不可信,一旦你違背了這條原則,善良便會退化為愚鈍,真誠也會成為傷害自己又危及他人的利器。

俾斯麥35歲時,擔任普魯士國會的代議士,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當時奧地利是德國南方強大的鄰國,曾經威脅德國如果企圖統一,就出兵幹預。

俾斯麥一生都在狂熱地追求普魯士的強盛,他夢想打敗奧地利,統一德國。他是個熱血沸騰的愛國誌士和熱愛軍事的好戰分子。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要解決這個時代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依靠演說和決心,而是依賴鐵和血。”

但是令所有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好戰分子居然在國會上主張和平。其實這並不是他的真實意圖,他連做夢都想著統一德國。

他說:“沒有對於戰爭後果的清醒的認識,卻執意發動戰爭,這樣的政客,請自己去赴死吧!戰爭結束後,你們是否有勇氣承擔農民麵對農田化為灰燼的痛苦?是否有勇氣承受身體殘廢、妻離子散的悲傷?”

在國會上,他盛讚奧地利,為奧地利的行動辯護,這與他一向的立場簡直是背道而馳。俾斯麥反對這場戰爭有別的企圖嗎?那些期待戰爭的議員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變了主意,最後,因為俾斯麥的堅持,終於避免了戰爭。

幾個星期後,國王感謝俾斯麥為和平發言,委任他為內閣大臣。幾年之後,俾斯麥成了普魯士首相,這時他對奧地利宣戰,摧毀了原來的帝國,統一了德國。

袒露之心猶如在眾人麵前攤開的信,那些胸有城府的人總是懂得潛藏隱秘,所以他們說的話大都隻是些場麵之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如果你把別人的這些話都當真的話,就隻能證明你的天真和幼稚。

人往往會呈現多麵性,在不同的時空,善與惡會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麵貌出現。也就是說,本性屬“惡”的人,在某些狀況之下也會出現“善”的一麵;本性屬“善”的人,也會因為某些狀況的引動、催化而出現“惡”的作為。而何時何地出現“善”與“惡”,人自己也無法預測及掌握。所以,當萍水相逢之人在你麵前作出承諾時,不能被這一時的“善”意衝昏了頭腦,應保持理智,讓自己回到真實的生活軌道上來。

對於稱讚或恭維的“場麵話”,你尤其要保持冷靜和客觀,千萬別因別人的兩句話就樂昏了頭,那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冷靜下來,反而可看出對方的用心。

對於拍胸脯答應的“場麵話”,你隻能持保留態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隻能“姑且信之”,因為人情的變化無法預測,你既然測不出別人的真心,就隻好抱持最壞的打算。要知道對方說的是不是場麵話也不難,事後求證幾次,如果對方言辭閃爍、虛與委蛇,或避不見麵、避談主題,就說明那些真的是“場麵話”。所以對這種“場麵話”,也要有所區分,否則可能會壞了大事。

什麼是“場麵話”?簡而言之,就是讓別人高興的話。既然說是“場麵話”,可想而知就是在某個“場麵”才講的話。這種話不一定代表內心的真實想法,也不一定合乎情理,但講出來之後,就算別人明知道你“言不由衷”,也會感到高興。聰明人懂得:“場麵之言”是日常交際中常有的,而說場麵話也是一種應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別人在某些特定的場合、特定的際遇下對你說了一些場麵話,作為聽眾的你千萬不可把這些場麵之言當真。

識別人心三部曲

先賢孔子曾說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這也即識別人心的三部曲:“視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麼;“觀其所由”——知道他的來源、動機;“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於什麼,能不能安於現實。

“視其所以”,是指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做事的目的和動機。動機決定手段。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蘇秦為揚名於天下而“錐刺股”,易牙為篡權而殺子做湯取悅於齊桓公。我們要看他做什麼,更要看為什麼這樣做,如果僅被表麵的現象所迷惑,怎麼會有清醒的認識呢?

“觀其所由”,就是看他一貫的做法。君子也愛財,但君子和小人不同,小人可以偷,可以搶,可以奪,甚至殺人越貨,君子卻做不來,即使財如同身旁的鮮花可以隨意采擷,他也要考慮是不是符合道。有時候不在乎做什麼、做多大、做多少,而要看他怎麼做——官做得大,卻是行賄得來的,錢賺得多,卻是靠坑蒙拐騙得來,那都為人所不齒。

“察其所安”,就是說看他安於什麼,也就是平常的涵養。比如浮浮躁躁,比如急功近利,比如眼紅心跳,比如一有成績就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比如一遇挫折就垂頭喪氣、怨天尤人,等等,都是沒有涵養的。這樣的人最易折,做事常常半途而廢,交友有可能背信棄義。隻有踏實安靜的人才能威臨世界而不被身外之物所包裹。想想吧,越王勾踐如果沒有靜心怎麼能臥薪嚐膽?司馬遷如果沉不下心,遭受宮刑的痛苦後哪還有什麼心思寫《史記》?韓信如果沒有靜心,早成為流氓的陪葬品,哪能幫助劉邦成就霸業?靜心是在寂寞中的堅韌,在困苦中的達觀,在迷離中的堅定,在失敗中的自信,在成功中沉穩。有如此品質的人,誰又能懷疑他呢?

用這三點去識人,又怎麼不能夠把人看明白呢?孔子連說了兩遍,似在肯定,又似乎在提醒人們做到這一點不容易。

人海茫茫,世事無常。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很難,在這裏,孔子為我們知人識人提供了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十幾歲,交友不可不防的六種人

如果你的身邊有以下幾種類型的人,你可要多加小心了,以免身陷其中而不自知。

1.吹噓有靠山的人

一些到處吹噓、宣揚自己有靠山的人總是在別人不問及這種事時,自動把這個“秘密”得意洋洋地說出來。

對這種人,你絕對要小心。

如果你詳加調查,就會發現如下的事實:他說的交情匪淺的前輩,根本就不屑與他為伍;他說的有力人士,原來是虛構的人物;他說的大教授,人家根本就不認識他。

2.輕易許諾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別人越向他請求什麼,或是托他辦什麼事,他就越發作。他們答應別人的要求時,總是毫不猶豫,輕鬆愉快。但事後都不了了之。

如果輕信他們,你就極有可能掉入陷阱。

應將那些一開始就沒有替人辦事的真心,卻事無巨細一律輕諾的人,列入危險人物之列。對這種人千萬不能輕信。否則,你將遭到意想不到的大損失。

3.因人而變的人

花公司的交際費與客戶應酬時,如上司不在場,總是把最貴的威士忌當茶猛喝;如上司在場,就故作客氣地說:“我喝啤酒就好了。”

在部屬麵前,總是擺出領導的臭架子,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可是,在上司麵前就搖身一變,像伺候國王那樣,畢恭畢敬,如見祖宗。

這一類型的人,具備“善變”的本領,而且天天琢磨此技,其編造口實、假裝正經的技巧,越來越高明。雖然在當前,好像不會讓你受害,但你若太大意,有朝一日,定會掉入他的巧妙圈套或陷阱裏,使你元氣大傷。

4.搬弄是非的人

不要以為把是非告訴你的人便是你的朋友,他們很可能是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談話材料,從你的反應中再編造故事,所以,聰明的人不會與這種人推心置腹。而令他們遠離你的辦法,是對任何有關你的傳聞反應冷淡,無須作答。

如對方總是不厭其煩地把不利於你的是非輾轉相告,以至於對你的情緒造成很大的負麵影響,你應拒絕和他見麵或不接他來的電話,此類人不宜過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