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7
適當地聽聽父母的意見
現代男女接受許多新思想和民主自由的觀念,許多事情有自己的主張,但常言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的人生經驗畢竟比較豐富,他們的意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在熱戀中不要全然不顧父母的意見。
小文和小凱是大學同學,兩個人在校時談起了戀愛,而且難解難分。但是,畢業後,雙方的父母認為他們的性格不合適,因此,畢業一年後他們就分手了。小文想起他們一起醉酒,一起坐在馬路邊向車扔石塊的情景。那時在別人眼裏,他們是一對璧人,太相似了。可是誰會想到璧人並沒有結果,他們分開了。小文清楚地知道他們是不會有結果的——他們是有很多相同的東西,可以一起分享快樂和憂愁,但是,他們有更多的不為人知的不同,包括擠牙膏的方式,一個從底部,一個從中間,為此吵了很多次。他們都清醒地認識到長期穩定的兩個人的生活是需要習性相近的,而習性相遠隻會讓一方包容或者隱忍,或者雙方都變得不客氣。所以相同的性情往往滋生了兩個人的愛慕和吸引,而相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卻是兩個人不分開的保證。小文和小凱在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注定了他們隻有以分手告終。愛情是和人的生活習慣有關的,所謂“性相近,習相遠”也,不同的生活習慣很難讓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
父母現實的眼光一般與“門當戶對”掛鉤,用“門當戶對”來衡量愛情是否有道理呢?其實還是有道理的。一提“門當戶對”,我們很容易想起在舊社會中所謂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狀況相當的舊式婚姻製度下的“門當戶對”,這給天下多少有情人造成了不幸,也造成了許多戀愛的悲劇。事實上“門當戶對”的婚姻是保證美滿婚姻的一個條件,許多美滿婚姻還是曆曆可數的,應該說還占了一個很大的比例。
今天,我們提的門當戶對是指雙方家庭的為人道德、雙方家庭的文化素養和雙方家庭的家教家風要相近。而前兩者會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家教要求,長期的家教又會形成家風。如此的“相近”,會培養形成家庭成員的基本素質及人生價值觀。而素質的優劣、人生價值觀的不同,反映在對人對己對事態度不同,甚而會全然相反。愛人之間的相處,也離不開對人對己對事的態度,感情融洽與否,婚姻美滿與否,尋根究底,確實都有一個門當戶對的問題。“百年伉儷是前緣,天意巧周全”,大抵什麼層次的人,上天給他配什麼層次的伴侶,所以兩性之間得以保持整體穩定。街頭流浪的乞丐,老婆要麼在鄉間種田,要麼也在都市裏乞討過活,而絕不可能是個女博士。
在現代社會,露西愛上傑克隻是好萊塢電影工業一手炮製的童話。正因為是人間難得幾回見的童話,《泰坦尼克號》的愛情故事才賺得了無數男女的眼淚。所以我們應該聽聽父母的忠告,父母把他們的眼光投到了現實中的更具體的層麵,而不是風花雪月的愛情。在需要物質和精神兩種食糧來讓人快樂的今天,我們更願意選擇門當戶對,兩個人既需要有相同的生活習慣,還需要有共同的進步,而這恰恰是一樁幸福、高素質婚姻的體現。以為愛情可以超越一切,而無視“門當戶對”的勸告,必將為日後的婚姻生活埋下苦果。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在很多人的眼裏,愛是一個非常崇高與無私的東西,它就像春天花草的芳香,夏天灼日般的熱度,秋天累累碩果的甘甜,冬天白雪的純淨,不能帶有絲毫的雜質。他們總是覺得愛是需要絕對的奉獻和犧牲的,是一種徹底的情感交流,是雙方彼此交融在一起、不分彼此的共同體。這是相當錯誤的,愛不是一個共同體,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是對等的,是需要雙方共同經營的。雖然彼此間的付出是應該的,但又不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那就會掉進愛情的墳墓,對方便會舍你而去,你們的愛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在20世紀70年代,一對男女相戀了,女的家境殷實,男的卻因階級成分問題被下放到一個小山村去“學習”。為堅守這段愛情,女的不顧家裏的反對,甚至不惜斷絕關係,毅然跟隨男的到偏僻的山村吃苦受累。半年中,兩人相安無事,接下來的中秋節,鄉裏給來下鄉鍛煉的住戶每人分一個月餅。當分到他們家時,恰巧男的收工在家,女的還沒回來。那個年月,月餅是多麼難得一見的寶貝啊,男的在油燈下摸索著分來的兩塊不大的月餅,想要等女的回來一起吃。時間一分分地過去了,男的覺得時間如此難熬,饑餓難忍,心裏想,先把自己的那塊吃了吧,不等她了。於是三下五除二,一塊小月餅頃刻成了他的腹中之物。那是塊多麼香的月餅啊,厚厚的什錦餡、簿而脆的黃油皮兒,在燈光下閃著誘人的光輝。誰都無法想象,他的內心甚至沒經過幾次鬥爭,就毫不猶豫地將女人的那塊月餅也傾吞而下。誰知這時女人回來了,她聽說中秋節分月餅,興衝衝地往回趕,想要和男人一起吃月餅過中秋,可推門看到的卻是男人如狼似虎地吞咽著那塊屬於她的月餅。女人背上的鋤頭落在了地上,隨之落下的,還有女人的心……
第二日,女人就卷鋪蓋回了城。家人沉痛的勸阻,鄉下那麼難熬的生活都沒有磨滅女人對愛的堅持和守候,而一塊小小的月餅卻辦到了……
女人是感情至上的動物,她認為你對她好,她就會將所有可以給予的東西付出。但當她覺得這份愛沒有回報,甚至感覺不到對方的共鳴時,她也將義無反顧地離去。“付出才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還記得這句歌詞嗎?事實上正是如此。女人看中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
戀愛中最不可效仿的就是無所謂地接受愛,認為另一半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人,是太自我的人。愛情中的戀人有時候會很盲目,容易分不清方向和對錯,如果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走進愛情,他很可能依然我行我素,容易變得自我。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不會愛別人,不會為別人著想,更不會激勵對方成長,這樣的人在當今社會不在少數。他們在情感上會很苛刻,愛與幸福似乎與他們無緣,因為他們要求整個地球圍著他們轉,而地球有自己轉動的方向。他們不會在愛中發現自我,因為他們不把對方當做對象,而是當做控製的俘虜,他們不會在愛中成長,因為他們不會從對象身上吸收營養,而是向對方施展魔法。
把另一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時,你就會把她當做自己人了,會壓製對方各種享受自己生活的權利。而實際上維持愛情,雙方必須是平等的,一方都不可能成為另一方的附屬物和犧牲品。既然雙方是平等的,我們就要學會尊重,尊重對方的存在和對方的一切獨立因素。經營愛情的要素有很多,承擔責任,感情公開、忠誠,有高度自尊,對人生持積極的態度,等等。而尊重才是真正愛情賴以建立的基礎,認為另一半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雙方彼此的不尊重。
尊重就要相敬如賓,這裏沒有“犧牲”、“奴隸”、“暴力”,隻有“理解”、“關懷”、“愛慕”。正如美國人納撒尼爾·布拉登在《浪漫愛情的心理奧秘》裏的描述:受到愛侶的尊重,我們就會感受到一種理解和被愛,感受到彼此的心心相印。從而不斷地增強我們對愛侶的愛慕之心。尊重讓我們心靈坦然、釋懷、心胸寬廣,尊重讓彼此的心挨得更近,更加從容地麵對一切挑戰,生活也就明亮而燦爛。
尊重的基礎是相互信任、兩情相悅,互相尊重是奠定感情基礎的前提。相愛的雙方,當然應該尊重對方的觀念、習俗和生活方式,尤其要尊重對方的私人空間。尊重對方的私人空間,從表麵上看,是相互間的尊重,而實質上,是相互間的信任。無論是戀人還是夫妻,“常相知,不相疑”其實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如何不再視另一半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關鍵在於我們要懂得如何去經營愛情。愛情之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不是靜止不動的。真正的愛情得來不易,就像溫室裏的花草一樣嬌柔,剛開始當兩個人熱戀時,感情熱烈得好似要把彼此都燃燒了,但是時間一長,冷卻的愛情卻需要彼此都很真誠地去維係與經營,需要我們精心地嗬護和培植,愛情才不會變質。
失去愛情很容易,就像一塊易碎的玻璃製品,不經意間就會被打破,七零八落,很難收拾。沒有麵包的婚姻更是讓人感到悲哀的。我們對待愛情就要像焙製麵包一樣,一遍又一遍,讓它永葆新鮮,如西方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這裏提出了一個經營愛情的概念。所謂經營愛情就是說戀愛雙方對愛情要進行投入產出,要不斷更新和發展這個勝利果實以保持雙方的親密度。這種經營不僅是指物質上的,更多的還是強調精神上的: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等等。愛情是個互相感動的兩情相悅,是男女之間從心底深處發出的歡喜和快樂。愛情是需要經營的,在經營中建立更深厚的愛情。
孝是一種生存策略
儒家認為,“孝”是倫理道德的起點。一個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愛心的、講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親情濃鬱、關係牢固;反之,必然是親情淡薄,家庭結構脆弱,容易解體。而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可見,不重孝道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視,生存的體係就會變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會因此而變得粗野。我們不能因為老人無用而把他們遺棄,如果子女這樣對待他們的父母,就等於鼓勵他們的子女將來也同樣對待他們。”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他們對兒子盡心竭力地撫養,孩子一天天茁壯成長。這對夫妻還有一個老母親與他們同住,平時兒媳老是嫌棄婆婆,不願意贍養婆婆,但是因為婆婆能幫他們幹活,所以媳婦雖有怨言,但還是讓婆婆同他們吃住。年複一年,隨著孫子漸漸長大,老奶奶越來越老了,她的腰因為長年的勞作變得彎曲佝僂,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於年齡的原因,吃飯的時候常會撒出一些飯粒。這時候,媳婦看婆婆越來越不順眼,她急於想把婆婆趕出家門,於是總在丈夫麵前說婆婆的壞話,丈夫答應妻子趕母親出門。一天吃過午飯,這對夫妻就把老母親送到三十裏外的山溝裏,扔下幾塊餅,讓老母親自生自滅。沒想到回家後,他們發現兒子在村口的大樹下坐著。夫妻倆問兒子為什麼不回家,兒子說:“我在等奶奶,你們現在把奶奶拉出三十裏地外,以後我拉你們八十裏也不止。”聽了兒子的一番話,夫妻倆頓時明白了。他們趕緊回到山溝裏把母親接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