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樊正光:走在網球路上的“乒乓球運動員”2(1 / 1)

轉投Tennis(網球)生涯

1970年,樊正光回到北京隊當起了教練員。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部隊要單獨成立體工隊,所以向北京隊尋求支援。就在這個時候,樊正光被借調到北京部隊的乒乓球隊當教練,他也因此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軍人。等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年,正趕上部隊收編,之前成立的乒乓球隊也就隨之解散。麵對這個棘手的狀況,樊正光倒顯得很坦然,“那時候我愛人是北京隊的網球教練。當時因為北京沒有室內網球館,所以每年冬天她都要帶隊去外地冬訓。而我在部隊當教練的時候也是非常繁忙,根本回不了家。我們的女兒也隻能送回廣州讓我母親照顧,但她一點點長大,到了上學的年紀,總在廣州生活也不是辦法。恰巧碰上部隊收編,我就毅然決然地回到地方隊。為了看管上學的女兒,我去了西城體校當教練,一直到退休。”

當提到自己女兒的時候,樊正光一臉自豪,他指著掛在牆上的照片說:“這個是我女兒,叫樊育青。因為我跟愛人都是從事體育運動,孩子就取‘育’字。我們當父母的還希望她永遠青春,所以尾字用‘青’。”而身為女兒的樊育青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她從小就展現了超出同齡孩子的體育天賦。在樊育青6、7歲的時候,她開始跟父親學習乒乓球,但後來出於對前途的考慮,樊正光決定讓女兒改打網球。原因很簡單,在國球盛行的年代,打乒乓球的孩子有很多,為了減少女兒的競爭壓力,樊正光與愛人深思熟慮之後,還是為女兒選擇了網球這條道路。打了兩三年的乒乓球後,樊育青正式改打網球。沒過多久,北京市少年比賽冠軍、全國少年比賽冠軍等榮譽接踵而來,小學還沒畢業的她更是被北京網球隊視為“潛力股”,將她招入隊中。看著小有成就的女兒,樊正光很是欣慰。

可是,好景不長,正當女兒的成績蒸蒸日上的時候,愛人那邊卻出了狀況。“我愛人因為身體不好,隊裏就照顧她,讓她帶帶小孩。但她身體還是比較虛弱,為了照顧她,我就時不時去隊裏幫她帶小孩,陪小朋友們打打網球。時間久了,我這乒乓球運動員越打越有樣,慢慢地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也就開始了我的‘網球職業生涯’。”樊正光邊說邊用手指向窗戶那邊,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個個獎杯整齊地佇立在那裏。“這都是我參加比賽獲得的榮譽。這個是2012年第二屆‘寶航·星利’杯世界華人網球公開賽,那個是北京市國際元老比賽的獎杯,雙打、混雙,我都是冠軍……”樊正光極力地回想每個獎杯的比賽名稱,“好多我都記不清了,我一直在參加比賽,不論大比賽、小比賽,我都會參加。我現在是差不多天天都在打,周二、周四,我有時候跟幾個領導人一起打一個半小時,周三、周日,我還有一批球友。有時候,我還會跟以前的老隊友一起打,像徐寅生、李富榮、梁友能他們都打網球。就在之前北京那次108將聚會上,還專門搞了一次網球比賽,當時我和梁友能打第一,徐寅生和李富榮打第二,郭仲恭和李聯益第三。”雖然不指望每次比賽都拿好名次,但樊正光還是表示這是一個夢想,他會繼續堅持下去,現在打網球不為別的,就是圖個高興。

看著他那些寶貝獎杯,樊正光會心地笑了,這時,晌午的陽光灑在他的臉龐,他的一顰一笑像剪影一樣都倒映在潔白的牆壁上。突然,樊正光猛地一回頭看向記者,他壓低了聲音說:“即使現在我不怎麼打乒乓球了,但我有時間還會翻看大家的簽名,還有那時候留下的紀念冊。每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年,我們在一起打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