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主講師說:“凡事馬上行動,立刻行動,你的人生才會不一樣。”
這個培訓師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勇於采取行動,隻有行動才能改變人生。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奧狄·曼格諾也曾說過:“一張地圖,無論多精細,都不可能使你在地麵上移動一步。我們的計劃再科學,還需要我們毫不遲疑堅定地去執行才可奏效。”在製訂一個明確的計劃之後,關鍵是要落實在行動上,否則你到死都會像以前那樣將工作無休止地拖延下去。所以,當你有衝動要把計劃付諸行動時,不要輕易放棄,一定要行動。因為唯有行動才有可能成功,隻會空想的人終將一事無成。想到了就做,做到結束為止。
在職場中,遇到問題不敢去采取行動改變現狀的員工比比皆是。這樣的員工有一種懈怠的心理,覺得別人沒有行動自己也就不用太著急,反正公司出現的問題也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如果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這麼想,那麼企業的問題就將無法得到解決。下麵就有一個這樣的案例。
有一家大型貿易公司正好趕上周期性的貿易淡季。從年初到7月份,其貿易額連續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業務員們都變得動力不足,老板想了很多激勵辦法,效果都不佳。公司終日陷在現金流危機之中,老板每天都愁眉不展。
8月底,公司舉辦了一次國際性的大型貿易促銷會,老板希望對公司有所幫助,但這也是一場更艱巨的挑戰——如果在這次貿易促銷會上不能簽幾個“救命”的大訂單,公司到年末恐怕要麵臨破產的危機。
在促銷會開幕前兩天,老板決定在全公司開一次“動員大會”,做最後的動員。在“動員大會”臨近結尾的時候,老板請在座的經理和業務員們全都站起來,尋找一下,看自己的坐椅下有什麼東西。
於是,每個人都非常驚奇地在自己的椅子下麵發現了一枚硬幣。在大家驚訝過後,這位老板對大家公布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統計結果——在場的每個人至少都撿到了一枚硬幣,最多的,甚至拿到了100美元。這時,老板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大家麵麵相覷,沒有人能猜出為什麼,全場的人都在竊竊私語,摸不著頭腦。最後,老板嚴肅地說:“我隻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我需要你們擦亮眼睛,去發現隱藏在你們身邊的商機!”
這家大型貿易公司的業績下滑的一個很明顯的原因就是員工坐著不動,隻想不做。硬幣雖然在椅子下麵,彎腰就能看到,但這些員工習慣了坐著不動。因此隻想不做,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
為一件事煩惱可能會花幾天的時間,而行動起來解決它也許幾分鍾就夠了。與其隻想不做,不如積極地采取行動改善。事實證明,隻有主動地思考和行動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也才能為自己贏得更廣闊的發展舞台。
曾有一位負責一個大規模的零售部門的經理人員苦惱地去見史華茲博士。
他很苦惱地說道:“我怕會失去工作了。我有預感我很快就會離開這家公司。”
“為什麼呢?”
“因為統計資料對我不利。我這個部門的銷售業績比去年降低了7%,這實在很糟糕,特別是全公司的總銷售額增加了6%。而最近我也做了許多錯誤的決策,商品部經理好幾次把我叫去,責備我跟不上公司的進展。”
“我從未有過這樣的光景。”他繼續說,“我已經喪失了掌握局麵的能力,我的助理也感覺出來了。其他的主管覺察到我正在走下坡路,好像一個快淹死的人,這一群旁觀者站在一邊等著看我一點一點沒頂。”
這位經理不停地陳述種種困局。最後史華茲博士打斷他的話問道:“你采取了什麼措施?你有沒有努力去改善呢?”
“我希望會有轉機,可我猜我已經無能為力了。”
“隻是希望就夠了嗎?”史華茲博士停了一下,沒等他回答又接著問:“為什麼不采取行動來支持你的希望呢?”
“我應該怎麼做呢?”他說。
“有兩種行動似乎可行。第一,今天下午就想辦法將那些銷售數字提高。這是必須采取的措施。你的營業額下降一定有原因,把原因找出來。你可能需要來一次廉價大清倉,好買進一些新穎的貨色,或者重新布置櫃台的陳列,你的銷售員可能也需要更多的熱忱。我並不能準確指出提高營業額的方法,但是總會有方法的。最好能私下與你的商品部經理商談。他也許正打算把你開除,但假如你告訴他你的構想,並征求他的忠告,他一定會給你一些時間去進行。隻要他們知道你能找出解決之道,他們是不會做劃不來的事換掉你的。”
史華茲博士繼續說:“還要使你的助理打起精神,你自己也不能再像個快淹死的人,要讓你四周的人都知道你還活得好好的。”
這時他的眼神又露出勇氣。
然後他問道:“你剛才說有兩項行動,第二項是什麼呢?”
“第二項行動是為了保險起見,去留意更好的工作機會。我並不認為在你采取肯定的改善行動,提升銷售額後,工作還會不保。但是騎驢找馬,比失業了再找工作容易十倍。”
沒過多久,這位一度遭受挫折的經理打電話給史華茲博士。
“我們上次談過以後,我就努力去改變。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改變我的銷售員。我以前都是一周開一次會,現在是每天早上開一次,我真的使他們又充滿了幹勁,大概是看我有心改革,他們也願意更努力。
“成果當然也出現了。我們上周的營業額比去年高很多,而且比所有其他部門的平均業績也好很多。”
“喔,順便提一下,”他繼續說,“還有個好消息,我們談過以後,我就得到兩個工作機會。當然我很高興,但我都回絕了,因為這裏的一切又變得十分美好。”
現實中“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在少數。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麵對現實時,往往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摧毀我們的自信,關閉我們的潛能,束縛我們的手腳。許多事情的難度,都由於我們的猶豫和搖擺加大了。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隻要我們馬上去做,就可能產生出乎意料的結果。
2004年夏天,傑克·韋爾奇在北京與中國工商界精英對話中寫下了一句經典名言。當時,有一位中國企業家問:“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卻那麼大?”傑克·韋爾奇一字一句地回答道:“你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做到了。”英國文學家、曆史學家狄斯累利曾經說過:“行動不一定就帶來快樂,但沒有行動則肯定沒有快樂。”
的確,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內心產生恐懼時,唯有行動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隻想不做,隻能使你貽誤時機,與成功擦肩而過。所以,優秀的員工要想徹底地解決問題,要想做出業績,就要消除懈怠,敢想更要敢去做,拿出自己的實際行動。
“忙”: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但卻忙不到點子上
在企業裏,我們經常看到一群“螞蟻型”的員工,他們天天加班加點,夜以繼日,甚至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地忙碌工作。但是他們的忙碌卻沒有為企業創造出任何價值。不信,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個人要在客廳裏釘一幅油畫,請鄰居來幫忙。油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釘釘子,鄰居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在上麵。”這個人覺得鄰居的意見有道理,就請他幫著去找木塊。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鄰居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一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才鋸了兩下,鄰居又說:“不行,這鋸子太鈍了,該磨一磨。”這個人家裏正好有一把銼刀,就把銼刀拿來了,卻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裝把柄,這個人去附近的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時,他又發現他的那把鏽跡斑斑的斧頭實在不能用了。他又找來磨刀石磨斧頭,可以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去尋找一位木匠。然而,這一走,就再也沒見他回來。下午鄰居再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街上,幫助木匠從五金用品商店裏往外抬一台笨重的電鋸。
掛一幅字畫,但由於盲目行動,毫無計劃,故事中的這個人把時間都花在做無用功上:找鋸子、找銼刀、找斧頭等。看似忙忙碌碌,最後卻發現與結果背道而馳。許多效率低下,工作不出成果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他們往往盲目行動,毫無計劃,看上去總是埋頭在解決一些當務之急,然而實際上卻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些無用的事情上。
在很多人的工作中,也許都有過工作越忙越亂,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故障,在一團忙亂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錯誤之類的經曆。結果是,輕則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小文一下班就向母親訴苦,說自己每天從一上班就開始忙個不停,一會兒幹這個,一會兒幹那個,天天忙得暈頭轉向。一起進公司的同學兼同事小李雖然和自己是做同樣的工作,看起來卻總是從容不迫的樣子。更讓小文心理不平衡的是,到月底工作量一統計出來,自己還不如小李高。
職場中,充斥著這些像小文一樣,忙而不出成效的忙碌員工,這些員工之所以忙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問題,上班時間忙不到點子上,瞎忙,忙而無序;更有甚者是他們的素質有問題,故意忙碌給老板看的。不管是哪一種,他們的忙碌都沒能為企業創造價值,不僅如此他們的這種忙還造成了對企業資源的耗損。因為,努力不等於成功,忙碌不等於效率,用時間來堆積利潤的時代早已經過時。隻有有計劃地忙,忙到點子上,才能忙出效率,忙出成績。我們可以忙,但絕不能在盲目中忙碌。忙一定要有計劃,知道每天都該做些什麼,不把時間浪費在不該做的事情上。
《如何掌控你的時間與生活》一書的作者拉金說過:“一個人做事缺乏計劃,就等於計劃著失敗。有些人每天早上預訂好一天的工作,然後照此實行。他們是有效地利用時間的人。而那些平時毫無計劃,靠遇事現打主意過日子的人,隻有‘混亂’二字。”一個人要提高自己做事的目的性,忙於要事,就要養成善於規劃的好習慣,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卡耐基認為,計劃並不是對個人的一種束縛與管製,必須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並不是由計劃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必須麵臨的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所決定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高效做事,就要養成事前多製訂計劃的好習慣。
很多時候,忙碌都是白忙。因為盲目的忙碌,忘了工作細節,忘了工作創新,忘了工作圓滿完成。因為無謂的忙碌,隻記得應付工作任務,隻記得要做上級安排的工作,隻記得每天重複的程序。這樣的忙碌是毫無意義的忙碌。
IBM公司的前總裁托馬斯·沃森在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時說:“我的助手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這也是我一直沒有替換他的主要原因。他有一本形影不離的工作日記,每天早晨,他都會把前一天寫好的工作計劃再翻看一遍,而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他要對這一天的工作進行總結,同時把第二天的計劃做出來。”
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習慣。這個助手能得到沃森的欣賞就在於他是一個有計劃的行動者,不盲目行動。有的人從早到晚嚷著自己忙得要命,各種球賽的電視轉播他從不放過;電視連續劇成為他每天必點的“大菜”;雖然眼睛累得要死,卻連廣告也不肯放過;一整天都盯著電視熒屏大做白日夢,而且天天如此。如果真的沒有節目可看,他們就懶懶地躺在床上,隨手拿起報紙,從頭到尾逐字閱讀,研究那些與自己毫不相關的廣告。光這兩件事情就足夠占滿他們每天所有清醒的時間了,偏偏他們還有個習慣:隻要一拿起電話便開始喋喋不休,不講上一兩個鍾頭絕不罷休。他們因為太“忙”而顯出一副臉色蒼白、憔悴不堪的樣子,總是皺緊眉頭抱怨道:“實在太忙了,真叫人吃不消!”
我們也會發現,有人日理萬機,但他們會拒絕出席那些無關緊要的應酬,也能夠通過判斷,從一大堆需要花心思處理的事務中,挑出最具價值的幾項,而把大部分時間投注在其中。他們往往擁有既定的目標,並且預先設定達到目標所需的時間,而在說話時,也能一針見血地戳破重點,選擇恰當的時機說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