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的態度還好嗎——盤點職場中常見的幾種態度盲區
“推”:出了責任,不是想著解決問題,而是想著推卸責任
一場眾人期待的話劇演砸了,劇院經理非常生氣,他把劇組的工作人員都叫來,以便弄清楚究竟哪些方麵出現了問題。經理首先問導演:“說說你的看法。”
導演說了一大堆理由:編劇設計的台詞過於拗口、服裝師遲到十多分鍾、燈光和美工沒能按照要求工作、演員的表演還欠火候……經理聽了之後說:“那麼作為該劇的導演,你的責任是什麼呢?”導演說:“出現這樣的問題與我完全無關……”
一場眾人期待的話劇,最後以“演砸”而告終,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人人都像這個導演一樣,不是想著解決問題,而是想著推卸責任。現實工作中,部門就像演員一樣在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每個部門像這些演員都這樣互相推卸責任,每個部門都不是想著解決問題,這個部門注定會被“搞砸”。
當工作出現困難時,不尋找自身的問題,而是指責相關部門沒有配合好自己的工作,相互推諉、扯皮,責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最後,問題隻有不了了之。
在某企業的季度會議上,營銷部經理說:“最近銷售不理想,我們得負一定的責任。但主要原因在於對手推出的新產品比我們的產品先進。”
研發經理“認真”總結道:“最近推出新產品少是由於研發預算少,大家都知道杯水車薪的預算還被財務部門削減了。”財務經理馬上接著解釋:“公司成本在上升,我們能節約就節約。”這時,采購經理跳起來說:“采購成本上升了10%,是由於俄羅斯一個生產鉻的礦山爆炸了,導致不鏽鋼價格急速攀升。”
於是,大家異口同聲說:“原來如此!”言外之意便是:大家都沒有責任。最後,人力資源經理終於發言:“這樣說來,我隻好去考核俄羅斯的礦山了?”
從營銷經理到財務經理,到采購經理,大家都覺得銷售不理想跟自己沒有關係,找借口逃避自己的責任,難道真的將所有的責任歸結到俄羅斯的礦山爆炸上?在笑過之後,我們是不是會發現其間有我們自身的身影呢?沒有對問題負責任的態度,那又怎麼去解決下一步的工作,這些經理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職場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境。很多時候出了問題,有的人總是喜歡推卸責任,這種人第一,證明“我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第二,“我是沒有錯誤的,不應該處罰我”。
犯了錯誤有什麼理由要解釋時,每個人首先要反省,理由是不是客觀事實,是不是真實可信,是不是隻是想用來掩飾自己的錯誤?然後回頭看看自己的行為,如果自己在整件事的過程中確實有錯誤的地方,就應該勇敢地承擔責任,誠懇地承認錯誤,並且要主動改善自己的工作,積極地尋求補救的辦法。
這種對自我的嚴格檢查,可能剛開始時有些困難,但是你要相信,隻有勇於承擔責任,不把責任推給別人,你才有可能是一個讓別人信得過的人,一個優秀的人。
北京的愛樂樂團在上海一家琴行訂購了一台鋼琴,在音樂演奏會的當天發現琴腳壞了,這對演奏效果的好壞有著致命的弱點,一台瘸腿的琴是無法流暢地演奏的。
琴是由一家航空物流公司托運的,這款琴是公司代理的德國的一款琴,由於質量好脫銷了。消息從北京傳回上海後,外貿部積極跟廠家溝通,但從德國運一台到北京最少也得三天。 銷售部經理馬上跟愛樂樂團溝通,穩定情緒,品質部馬上派人坐飛機到北京檢查琴的音色效果。
這時,一個鋼琴老師走過來說,做個凳子把琴整體托起來,就可以解決問題!
是啊,一隻腳的工藝隻能找廠家解決,但做個凳子在哪裏都能解決。技術部在跟專家溝通之後,很快就設計好了解決的辦法,問題終於在演出之前解決了。
這個消息在被人們傳播以後,公司的訂單紛至遝來。
鋼琴的腳很可能是物流公司在運送途中弄壞了,但這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就是琴交到客戶手中時已經壞了,琴的品質已經不是廠家和銷售公司承諾的品質了。但出了問題,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各個部門的人積極貢獻自己的能力,既保證了演奏會的如期進行,也為公司贏得了讚譽,聲譽就是企業的利益。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如果錯誤確實不是個人的過失造成的,也不要急於替自己辯解,而應著眼於整個公司的利益,等事情得到妥善的處理後,事情的真相自然會浮出水麵。如果確實被誤會了,上司也自然會在事實中看到,還整個自己一個清白。
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問題,要敢於勇敢地站出來。當真正開始著手解決眼前的問題時,問題就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棘手。麵對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問題,當抱著積極的心態去處理時,這些問題就會在我們的思考麵前低頭。企業裏的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努力地發現問題,並著力解決它,就會發現企業永遠擁有無窮的活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勇於承擔起自己職責範圍內的責任,積極地尋找並把握謀求公司利益的機會。也隻有這樣,你才能成為老板信得過的人,也才能成為企業最受歡迎的員工。
“怨”:遇到問題習慣去抱怨,而不是想辦法解決
蕭明是一家汽車修理廠的修理工,從進廠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麼“修理這活太髒了,瞧瞧我身上弄的”,什麼“真累呀,我簡直討厭死這份工作了”等。每天,蕭明都是在抱怨和不滿的情緒中度過。他認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隸一樣賣苦力。因此,蕭明每時每刻都窺視著師傅的眼神與行動,稍有空隙,他便偷懶耍滑,應付手中的工作。 轉眼幾年過去了,當時與蕭明一同進廠的3個工友,各自憑著精湛的手藝,或另謀高就,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獨有蕭明,仍舊在抱怨聲中做著他討厭的修理工。
一個習慣將抱怨掛在嘴邊的人,隻會與成功漸行漸遠,滑向失敗的深淵。抱怨最終的受害者是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有太多人雖然受過很好的教育,並且才華橫溢,但在公司裏卻長期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自我反省,總是懷疑環境,對工作抱怨不休。
工作中時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一項任務交代下來後,如果上司不追問,結果十有八九會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如果上級不跟蹤落實,就很難有令人滿意的反饋;還有的人麵對布置的工作常常隻會睜大眼睛,滿臉狐疑地反問上司:“怎麼布置這樣的工作?我不會做啊!”
抱怨的人很少積極想辦法去解決問題,不認為主動、獨立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責任,卻將訴苦和抱怨視為家常便飯。他們隻知道抱怨,卻不反省自己的工作態度,他們根本不知道被公司重用是建立在認真完成工作的基礎上的。他們整天應付工作,不停地抱怨,結果,他們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當然,他們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的業績。最終,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升遷和加薪機會。
雖然抱怨會減輕個人心中的不快和不滿,但卻不能使人朝著積極的方麵發展。一個人一旦開始抱怨,自然會分散工作精力,如果陷入抱怨的深淵裏,就會產生一種對抗的心理,故意消極對待工作來宣泄自己的不滿。這樣,能及時完成的工作也尋找借口拖延,能完美解決的問題也留個小尾巴,刁難上司或同事。
抱怨的人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這樣他就不能及時改進工作方法,甚至固守著自己的那一套不放,工作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抱怨還是一種極易傳染的毒素。當一個人喋喋不休地抱怨時,就會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一旦出現有同感的話題,就會瓦解別人的控製力,讓別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抱怨中去。這樣,抱怨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樣在公司裏肆虐,正常的工作氛圍就會被攪得烏煙瘴氣,大大影響組織的協調性和凝聚力。
明威非常不滿意自己的工作,經常抱怨不休。一天,他憤憤地對朋友說:“我在公司裏一點也不受重視,工資是最低的,老板還經常責罵我。我決定辭職不幹了!”
朋友笑眯眯地說:“你對公司的貿易情況熟悉嗎?你對報關的手續和技巧完全弄清楚了嗎?”
明威不屑地說:“我懶得鑽研那些東西。”
朋友說:“我建議你把這些都搞明白了再辭職,這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明威聽從了朋友的建議,為了盡快把這些東西搞明白後辭職,他停止了抱怨,開始積極學習和工作。半年後,他又和那位朋友聚在一起。
朋友笑眯眯地問:“你從那家公司辭職了嗎?”
明威搖搖頭說:“現在老板對我刮目相看了,給我加了薪,還委以重任,我決定留下來好好幹。”
朋友得意地說:“這種情況我早就料到了。”
要消除抱怨,關鍵是轉變態度。當你認識到抱怨根本無濟於事時,你才會主動改變這種陋習。一旦不再抱怨,你的工作自然會大有起色。
因此,無論遭遇什麼樣的環境、麵對什麼樣的問題,都必須學會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抱怨沒有任何意義。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抱怨更少、自我反省更深刻的人總是比其他人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且問題對於這些人來說,不僅不是阻礙和累贅,而且還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無謂的抱怨除了浪費時間和精力之外別無用處,所以當問題出現時,與其抱怨還不如反省自己。許多問題的產生和惡化實際上正是由人們的不經常反省造成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處處反省自己、時時總結經驗教訓,那就可以避免許多問題的發生,即使當問題發生時,也可以集中精力將問題及時解決。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年輕時曾經在一家電器商店當過學徒。同時在這家店裏幫工的還有另外兩個學徒,他們都是同時進入這家商店的。開始時,三人薪水很低,另兩個學徒時常發些牢騷和抱怨,對工作日漸馬虎起來。
鬆下以前從來沒有做過電器方麵的事情,這次到了一家電器商店工作,麵對著那麼多的電子產品,他感到了自己的無知。他每天都比別人晚下班,用這些時間閱讀各種電子產品的說明書;同時其他兩個同事外出休閑的時候,他參加了電器修理培訓班。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習電器知識上麵,因為他決心用學習讓自己成為這方麵的行家。在這種時候,他的兩個同事卻因為這些而嘲笑他。而這一切都無法阻止鬆下繼續學習的決心。
終於,通過不斷的努力,他從一個對電器一竅不通的學徒變成了一個能夠給顧客清楚明了地講解電器知識的專家,並且還可以自己動手修理與設計電器。這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店主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對鬆下的這種學習精神非常賞識,不久便將他由普通學員變成了正式員工,並且將店裏的很多事情都交給他處理。這為鬆下以後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之相反,他的兩個同事最後的結果卻是,因為一直沒有學識上的進步,最終隻能被商店解雇。
在挫折與失敗麵前,在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而不是抱怨。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就在我們的抱怨聲中被一次一次地錯過了,直至事情變得無可救藥,而我們也會在頃刻間被問題擊得粉碎。
通過抱怨,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黑暗和恐懼仍然存在,而且還會因為人們的逃避和誇大而增加問題解決的難度。“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起一支蠟燭”,這句話是克裏斯托弗斯的座右銘,它也應當成為指導我們工作和生活的一條準則。
“怠”:隻敢去想,而不肯采取行動
在一次行動力研習會上,主講師做了一個活動。他說:“現在我請各位一起來做一個遊戲,大家必須用心投入,並且采取行動。”他從錢包裏掏出一張麵值100元的人民幣,說:“現在有誰願意拿50元來換這張100元的人民幣?”他說了幾次,很久沒有人行動,最後終於有一個人跑向講台,但仍然用一種懷疑的眼光看著主講師和那一張人民幣,不敢行動。主講師提醒說:“要配合,要參與,要行動。”那個人才采取行動,換回了那100元。他頃刻便賺了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