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體悟國學魅力,破解養生密碼
“養生”一詞,始見於道家的《莊子?內篇》。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簡單地說,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綜合其意,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其實就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隨著生活、工作和學習節奏的加快,壓力的增大,人們時常感到身心疲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亞健康”的大軍。於是,人們開始關注健康,並開始把養生保健納入自己的生活日程表中。
然而,也正是由於人們對養生知識的關注,使得近年來圖書市場上有關養生保健的書籍如汗牛充棟,但除了一些優秀養生書籍能夠暢銷外,大部分圖書就如投入大海中的小石子一樣,淹沒在浩瀚的書海中渺無聲息。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書的內容都大同小異,毫無特色,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為避免出現類似的結局,我們本著貼近百姓生活的主旨,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全方位解讀國學中的養生智慧,以求古為今用,把傳統精華化為現代力量,直擊人生的養生大道。
比如儒家,“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是一句儒家典語。相者治世,醫者救人,治世救人,是儒家的人生追求。養生以“中和”為貴,不論養形與養神,都勿過與不及,這是儒家養生的關鍵和根本。《論語》、《易經》等這些儒學經典中的養生法,如保養精神、合理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養生細節至今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比如道教,清淨、自然、無為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家養生文化的精髓。在道家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道教更是繼承和發展了其養生思想,“貴人重生”、“我命在我不在天”、“天人合一、形神相守”等養生思想與中醫養生學不謀而合。葛洪的《抱樸子養生論》、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都是道教養生的經典著作,其中的吐納、導引、辟穀、太極拳等養生修煉法,至今仍為現代人日常養生所用。
再說說佛教,“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個“空”字把佛家養生的特點揭示出來了。佛家養生注重在思想和精神上下工夫,強調心性的修煉,《壇經》中提出的“養生先養心”的觀點,也正是現代所提倡的養生原則。佛教認為,治病要對症下藥,藥物、飲食、養生和運動(如瑜伽術、太極拳、習武等) 、按摩法和修定法(靜坐) 等,都是對治方法,而這些方法與中醫養生治病的方法融為一體,科學、實用、操作性強,已為眾多養生家所實踐和證明。
在國學養生文化中,除了儒、釋、道三家外,在一些經典的醫學和文學著作中也涉及了眾多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比如《黃帝內經》中就總結了秦漢以前諸子百家的養生、長壽經驗,其“辨證論養”的養生原則、“經絡學說”的整體觀念、“預防為主”的主導思想、“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都使得它更加貼近大眾,更符合人們的需求。《本草綱目》更是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涉及諸多領域,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有“古今第一奇書”之稱的《紅樓夢》,不但文學造詣讓人歎為觀止,其字裏行間蘊藏的深厚的中醫學造詣同樣驚人。曹雪芹將眾多中醫傳統療法融於情節之中,如香療法、饑餓療法、針灸、貼敷療法等,茶養生、酒養生、食養生、性養生等中醫養生之道,更是為現代人的養生提供了可借鑒的、切實有效的方法。另外,《三國演義》、《菜根譚》等古典文學著作中也有很多可供挖掘和借鑒的養生知識,在本書中我們也做了詳細的解讀。
總之,本書的內容醫通古今,把國學經典中深奧的養生知識用流暢的文筆、生動的畫麵表現出來,好讀、好懂、好記。它可以成為您隨身攜帶的保健醫生和養生導師,使您真正做到內修外煉,從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國學,在壓力和忙碌中學會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