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儒家養生:“三綱八條”,養德盡性1
第一篇 儒家養生:“三綱八條”,養德盡性
第一章 透視儒家養生思想的精髓
儒家文化中折射出的中醫養生思想
儒家學說是個博大精深的體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總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幾千年來,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甚至於對整個民族心理的塑造,它都起著任何一種文化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樣,儒家養生思想對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首先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為孔子建立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提供了方法論,其自身又體現了一種清醒的、現實的理性精神和態度。中庸即是不偏不倚,以“中”為常道,倡導的是和諧、均衡、統一的狀態,這與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陰陽平衡論不謀而合,它們都是強調要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養生以“中和”為貴,不論養形與養神,都勿過與不及,而這正是養生的關鍵和根本。
其次,儒家孝文化對老年醫學的影響深遠。儒家孝文化由養親、敬親、諫親和全體、貴生等多重內涵構成。注重忠愛之心,這是儒家孝文化之精華所在。儒家孝論不僅僅是一倫理價值觀念,實際上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傳統老年醫學的發展。老年醫學的某些特點,往往與注重老年自養而提倡子女護養、注重自幼防老而力求盡享天年、注重現實生活而著眼於日常起居、注重道德修養而強調養性防老等密切相關。這些特點體現出儒家積極的入世態度和理性的探索精神。可以說,中國傳統老年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更多的是受儒家文化,特別是孝文化影響的結果。
最後,儒家“仁愛”觀對養生學的影響。“仁”的觀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施行仁政,是儒家修齊治平的完美結合,體現在養生上,珍視生命就是儒家仁德和孝行的根本體現。清代的袁枚更是將醫術視為儒家“仁”學的具體實踐,將醫術提高到與“仁”學同等的地位,充分體現了醫儒兩家的人本思想。故此,醫家把治病、救人、濟世的功能,稱為“仁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是一句儒家典語。相者治世,醫者救人,治世救人,是儒家的人生追求。
養生以準備在現實社會中有所作為,這就是儒家養生思想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區別於道、佛養生學說的基本特征。儒家養生的根本目的,是所謂“修己以安百姓”,生命的價值與養生的必要,就被統一在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信念之中。生命的“養”與“用”的關係,在儒家這種主張中得到了辯證的統一。這也是儒家思想對於中國古代養生學所作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
儒家養生文化精要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曆代養生家所遵循、完善和發揚。時至今日,其實用價值仍可與現代養生學相媲美。在講儒家養生學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儒家學說的精髓。其實,儒家學說的全部內容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了,那就是“三綱八條”。
“三綱”就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告誡人們要發揚自身的美德,堅定信念,克服私欲,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求得真知正道。“道”就是修身養性的製高點。
“八條”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核心是修身。“格物”、“致知”就是通過研究,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性的知識。“誠意”就是指一個人任何時候都能自律,有明確的價值觀和堅定的信念,做人表裏如一。隻有正心,才能修身,修身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俗話說:“心不正則邪侵耶。”因為心是人們行為的主宰,所以隻有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靈,才能做到有好的修養,“此謂修身在正其心”。這與“養生先養心”的觀點是一致的,而調攝精神正是修心的關鍵。
孟子是儒家修心養性思想的奠基人,“養心莫善於寡欲”正是他所崇尚的養心方法,認為隻有少私寡欲才能夠保全人的善性良知;反之,則容易喪失許多做人的基本原則。人生存在著欲望是正常的,然而隻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欲望,不可有過分的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孟子還具體闡述了健康的道德情誌對人的精、氣、神的影響,強調了精神情誌的主導地位。因為樂觀通達才能使人擁有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