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一開篇就講到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它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係,做到天人合一。《黃帝內經》的確是人類的寶藏,因為它不僅涉及醫學知識,涉及文化,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的領悟,更重要的是它不像西醫書籍那樣說些生理、病理及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數據和指標,它談的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事物,講的是俯首皆拾的養生方。下麵就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來自《黃帝內經》的最簡單、最樸實的養生智慧。
1為什麼人們總是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我們常常聽到,也經常說到“買東西”,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籃的購物者,問:何往?答:買東西。“為何買東西不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曰:“東通於木,西屬金,南為火,北為水,中間是土,提籃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買東西。”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說金和木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著去以物換物的,而水、火、兔是不能盛受之物,是不能用來盛東西的,所以人們常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中國人罵人也是有講究的,為什麼罵人說“不是東西”,而不說“不是南北”呢?這是因為,不是東西,就隻能是南北,而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火,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水火是無情的,罵人“不是東西”,其實就是在罵這個人無情無義。
可見,中國的有一些東西是很有文化內涵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學習《黃帝內經》就能讓人領悟到這種文化的內涵。
2古時候斬犯人為什麼要在秋後行刑
電視上經常說“秋後問斬”,為什麼古人對犯人執行死刑要選擇秋冬季節,而不選擇春夏呢?
古人認為,春夏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是一切生發的季節,這個時候是不能起殺心的;而秋冬季節一片蕭瑟的景象,為了順應這個肅殺之氣,古人就選擇這個時候對犯人執行死刑。這個問題可以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位圖看出,春天是生發的,秋天卻是收斂的,故春天不能有殺機,而秋天就可以。
那“秋後算賬”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北方的農作物每年隻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就有了經濟收入,而在這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後算清了。北方的一些農村,農民常在一些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稱為“秋後算賬”。秋天在五行中屬於西,西代表收斂,這個時候也是收錢的時候了,也可以這樣理解。
3古時打仗為何進攻時要擊鼓,收兵時要鳴金
古時兩軍作戰時用鼓和金發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這與中醫理論有何關聯呢?
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位圖可以看出,屬金的西方代表收斂,而屬火的南方代表輸布,屬水的北方代表收藏,戰鬥完成了,就該回來了,其實這就是“收斂”的過程。
屬木的東方代表生發,古時候作戰用的鼓都是木頭做的,敲鼓就是讓人體陽氣生發起來,鼓舞戰鬥士氣。
4.為什麼“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民間有句諺語“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很多人可能不解,為什麼冬天很冷還要吃涼的蘿卜,夏天很熱還要吃很熱的薑呢?
冬天的時候,人體氣機慢慢地開始外散,到夏天的時候,所有的陽氣外散到末梢,就會出汗。由於夏天陽氣到了末梢,人體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寒的格局,就是我們的五髒六腑都是寒虛的,是陰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時候要吃點熱的東西。很多人在夏天覺得熱,就會喝很多的冷飲,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喜歡喝冷飲實際上是因為胃裏有寒氣,熱出來攻這個寒,就形成一種燥熱,而這個時候越喝冷飲就會越渴,反而喝一點溫水還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張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別碎。冬天吃蘿卜的道理跟夏天吃薑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蘿卜就是用這種比較清涼通氣的東西,把內熱的局麵稍微通調一下,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這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5.急救時為什麼經常要掐人中
有人突然暈倒時,有經驗的人往往會先掐他的人中,很多時候,暈倒的人就會蘇醒了,這是為什麼呢?
人中是人體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它關涉兩個重要的經脈。人體從前陰和後陰的中間叫彙陰穴,從彙陰穴中延伸出一條經脈,叫督脈,這是人體的一條大陽經,而且是最重要的陽經;從前胸正中線一直到頭部也有人體的一條重要的陰經的脈,叫任脈。人中就是這兩條最重要的任督二脈的交彙處,在古代這個穴位叫“壽宮”,就是說長壽與否看人中;還有叫“子停”,就是將來後代的發育情況如何也要看人中。也就是說,人中是陰經和陽經的溝渠,從它可以看出陰陽的交合能力如何。
人突然暈倒時掐人中就是通過刺激這個穴位,使其陰陽交合,從而蘇醒。相麵時,人中也是一個重要的觀察點。人中在古代的相麵學中是非常有講究的,要求長、寬、深。如果人中又平、又短、又淺,好好地休息幾天就可以改善,人中的溝渠會慢慢變深。人中的深淺可以改變,但是長短不能改變。古代相麵時認為,人中特長的人會做官,而且長壽,後代的發育也會比較好。如果人中是歪的,就說明你的陰陽交合出了問題,會出現腿痛或者脊背痛的問題,這也是中醫“望聞問切”中的望診。
6.人死之時為什麼是“撒手而去”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人的手一撒開,就表明是去世了,我們也有個表示去世的詞是“撒手而去”,可是大家想過沒有,人去世的時候為什麼一定是“撒手而去”呢?
如果大家關注過新出生的嬰兒就會發現,嬰兒的手都是緊握著的,還有我們緊張或者恐懼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這其實是一種養生方法,在《老子》裏麵講過,叫做握固法。“握”是握著拳頭,“固”是大拇指的指甲掐在無名指的根部,小孩攥拳都是這樣攥的。固什麼?固的是一個人的意誌力。那麼為什麼要這樣握拳呢?為什麼要掐無名指的根部?其實這就是夜裏11點到淩晨1點陽氣生發的那個點,這個地方又叫做肝的神竅,肝的神就是我們中國人經常說的靈魂的“魂”。小孩子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因為受到驚嚇或者身體比較弱,“魂”掉了,這時候小孩子就會發高燒,沉睡不醒,一定要把“魂”收回來才會好。所以,小孩子一出生就握拳而來就是握住了肝的神竅,握住了“魂”,握力大的小孩就是肝氣足的表現。
有人研究過,人去世的時候,最後死去的一條經脈就是肝經。肝經的力量全部表現在手的握力上,如果肝經的氣徹底散掉了,手的握力就自然消失,人就去世了。所以,握力足不足其實就反映了肝氣足不足。我們在緊張或者驚恐的時候握拳其實就是聚斂肝氣,將“魂”定住,這都是很自然的本能。
還有的人是“汗手”,就是手心經常出汗,其實這是心包不斂的問題,應該從心包經上去改善。
7.為什麼人們總是說“男左女右”,而不是“男右女左”
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即使小兒患病時,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來。這一沿襲至今的習俗,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當然,至於“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就連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也不例外。
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征為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麵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麵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敗北”、“北麵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後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
8.為什麼女人衰老得快,壽命卻比男人長
《黃帝內經》中提出:女子代表陰,女子的生命節律以七為一個階段性;男子代表陽,其生命節律以八為一個階段性。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齒”為牙齒骨之餘,是北方腎的表現,代表收藏。“發”是頭發,是肝氣的表現,代表生發之機,所以頭發的長短和生機是有關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歲的時候,開始有月經,太衝脈盛,乳房開始發育,這個時候就有了懷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歲的時候,女子的腎氣已經長足了,生發之機也到了頂點,應該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歲的時候,女子的各方麵身體要素都達到了一個頂點,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20歲左右結婚,就是讓她在28歲之前要生一胎,我們現在經常講最佳生育年齡是在23~28歲之間,也是這個道理。“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墜”,就是從35歲開始,女人就開始長皺紋了。到六七四十二的時候,就開始有白頭發了。七七四十九就閉經了,生育功能也喪失了。從這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女人從35歲就開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戒律以八歲為一個周期,八歲才開始發育,到十六歲的時候青春期才開始,“能有子”。到三八二十四歲的時候,是男子弱冠的年齡,就是剛成年,這個時候身體還比較弱,不適合結婚行房。男子最適合結婚的年紀是在四八三十二歲的時候,這時他的身體達到一個頂點,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五八四十歲時,男人的身體才開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歲時才開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才真正進入老年。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明顯可以看出,男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比女人晚了5年,到正式進入老年時,男人和女人之間已經有了15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但是為什麼女人反倒比男人長壽呢?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個月都會來月經,可以排毒。另外,男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要有更多的擔當,不像女人比較柔弱,難過的時候想哭就哭了,這是一種很好的宣泄。相反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的情緒有時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就會在身體內累積成為毒素。還有,男人損耗的是精,女人損耗的是血,我們說過精是可以變現成很多東西的,損耗掉了很難補養。從心理方麵來說,女人更善於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在男人看來,女人很愛嘮叨,其實這也是一種宣泄方式,通過對人傾訴或者嘮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很少像女人一樣與別人談論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長壽的一個原因。
9.人為什麼一哭就流眼淚
平時我們經常會聽說這樣的話,“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為什麼我們哭的時候有眼淚,同時鼻涕也會流出來呢?眼淚和鼻涕雖說一個出於肝,一個出於肺,但它們都是心之液,都能為心所動。
《黃帝內經》裏有,心是君主,是五髒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氣息的門戶,所以人一動感情,五髒六腑就會受到震動,宗脈也感受到了震動,淚道就會打開,眼淚鼻涕就一齊出來了。
汗、涕、淚、涎、唾五液都屬於人體的元精,耗損過多,身體就會出現問題,所以一個人要是經常流眼淚就會“奪精”,久了會把眼睛哭瞎。
五髒與五液對應表
心 肺 肝 脾 腎
汗 涕 淚 涎 唾
生活中,我們常見有些人不哀傷也總是眼淚汪汪,人們稱之為“含情眼”,《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就屬此種。中醫認為這是肺氣不足、肝的收斂功能不足所致。肝主水道,而肺為水上之源,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當肝肺之氣不足時,水氣就會總在上麵壅著,或者水道老收斂不住,就會出現眼淚汪汪的現象。
還有一些人迎風就流眼淚,在中醫看來這是肝腎陰虛的征兆,因為隻有當肝腎陰虛,腎氣不納津,受到冷風的直接刺激後才會流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