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先祖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來因為得罪了宋國的宰相而被殺,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魯國,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時,因為立了戰功,才被封為貴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縣城陬邑的縣長。
叔梁紇的妻子一連給他生了9個女兒,他的小妾好不容易生了個兒子,但卻是個跛子。叔梁紇希望有個像樣的兒子來繼承自己,於是晚年又娶不滿20歲的顏征在為妻,生下了孔子。據傳,生孔子時,叔梁紇和顏征在曾去尼山(今山東曲阜城東南)祈禱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約在孔子3歲時,年老的叔梁紇就去世了,葬在防山,當時顏征在還很年輕,按照禮製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裏。丈夫去世後,顏征在帶著幼子離開原來居住的陬邑昌平鄉,遷到了魯國國都曲阜西南角的闕裏,過著孤兒寡母的貧困生活。
在艱難的生活中,顏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對兒子的培養上。她利用多種方式加強對孔子的啟蒙教育,要他學習禮儀技能、文獻知識,以便將來重返貴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魯國都城,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周代的禮製,這裏傳統的文化氛圍,也對幼小的孔子起了極大的熏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經常擺上自製的祭祀時用的祭器,練習磕頭等禮儀。隨著年齡的增長,孔子15歲時就立下了“誌於學”的決心,他勤學好問,博覽群籍,孜孜不倦。孔子學無常師,他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到了十六七歲,孔子已經成為一個熟知禮儀、很有文化修養的少年了,在當地小有名氣。當時魯國大夫孟子赦就十分欣賞孔子,他病危時曾告誡兒子孟懿子說:“孔子年紀輕輕就這麼博學多禮,將來一定是個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為師!”後來孟懿子果然拜孔子為師,學習禮儀製度。
不久,孔子的母親去世了。按照禮儀,子女應將父母親的靈柩合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道父親的墓地在什麼地方,就將母親的靈柩暫時停放在曲阜城東,打聽到父親的墓地後,才遵照禮法恭恭敬敬地把父母合葬起來。
孔子學藝
孔子的學習態度十分認真,凡是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一定向人請教,直到弄明白為止。孔子學習不僅僅要學會,還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他曾跟隨魯國的樂師師襄學琴。一支曲子學了十幾天,師襄很滿意地說:“嗯,彈得不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但孔子卻並不滿意,說:“調子我算是掌握了,但手法運用得還不嫻熟。”過了幾天,孔子已經彈得婉轉流暢了,但他仍不滿意,對師襄說:“這支曲子的韻味我還沒領會,讓我再練習幾天吧!”又過了幾天,師襄說:“現在你彈奏得比較好了,可見你已經領會曲子的韻味了,咱們練習新曲子吧!”可孔子卻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心情來創造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接著又繼續練習彈奏。
直到有一天,孔子跑到師襄麵前,興奮地說:“我已經能從曲子中感受到作曲人的形象了:他站在高高的地方,四麵八方的國家都臣服於他。除了周文王,這個人還會是誰呢?”師襄聽了十分佩服,站起來行禮說:“哎呀,您真聰明!我的老師傳授這支曲子時,告訴我曲名叫《文王操》!”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善於學習!
孔子任相
孔子小時候家裏很窮,地位也很低。長大之後,他先在魯國貴族季孫氏家裏當管理倉庫的官吏,掌管錢糧分毫不差;後來又做過管理牛羊的小官,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牲畜日漸增多。這些都是貴族不願做的“鄙事”,但孔子卻把牛羊管理得肥壯,賬目算得一清二楚,充分顯示了自己的管理才能。此後魯國多次發生內亂,孔子因此一直未被重用,隻是斷斷續續地做了些不大不小的官。魯國的政局稍稍穩定之後,51歲的孔子被國君任命為中都縣縣長。在任期間,他推行禮製教化民眾,短短一年時間內,社會風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孔子因為政績突出,先後被提拔為司空和司寇,55歲時,國君讓他代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