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於701年,卒於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公元701年即唐長安元年,出生在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5歲時隨同父親遷居四川綿州彰明縣青蓮鄉。李白小時候,父親就教他讀書識字。一次,父親不在家,李白就一個人溜出去玩,在街上他看見一個老婆婆在磨刀石上磨一根鐵棒,覺得很奇怪,就上去問:“老婆婆你幹什麼呀?”老婆婆回答說:“我準備磨一根針,補衣呀!”李白聽了笑著說:“這要磨到什麼時候方能磨好呀?”老婆婆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聽了這話李白大受啟發,馬上跑回家看書去了。

經過刻苦的學習,李白到年輕的時候,學問已經是遠近聞名了。他不光寫詩作賦,對劍術也很精通。26歲那年,他仗劍離開家鄉,辭親遠遊,希望憑著自己的所學,經世濟民,實現宏大政治抱負,然後功成身退,隱居山林。

李白順江出四川,首先來到湖北襄陽,參觀了諸葛亮故居。接著到武漢,在洞庭湖上泛舟。27歲時,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裏結婚安家。妻子是一位退職宰相的女兒,也很有才氣。此後十年間,他大體上是以安陸為中心,四處遊曆,過著較為穩定的生活。在這期間,他遊覽了兩湖、江浙、山東、山西等地,遍訪名山大川,結識了不少朋友。十年遊曆,使詩人的眼界大開,人生閱曆也變得豐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和豪放、浪漫的個性。

李白蔑視權貴

唐玄宗天寶元年由於吳筠的舉薦,正在會稽的剡溪一帶遊覽的李白,突然接到皇上的三道詔書,要他立即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急忙又把詔書看了一遍。進京麵見皇上、幹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這是他期盼多年的願望,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實現了。他立即回家收拾行裝,第二天一早就出發了。臨出門,他高聲唱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管仲、諸葛亮這樣能治國安邦的賢相,希望像這些英雄人物一樣為國家做一番大事業。他不願意和當時的讀書人那樣,走科舉考試的道路。他要靠自己的學問、品德獲得聲譽,一舉成名。但是,朝中奸臣當道,自己的學問一直得不到重視。胸懷大誌的李白,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隻有靠遊山玩水來消遣心中的苦悶。

這次進京,雖然他已經41歲了,卻仍然意氣風發,滿懷豪情。

在京城長安,著名詩人太子賓客賀知章讀了李白的詩作,大加讚賞。當他看了《蜀道難》以後,他說:“這樣的詩,真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啊!”他端詳著李白氣宇非凡的儀表,說:“你大概是天上的謫仙人太白星下凡吧!”因此,李白的字叫作太白,名聲傳遍了京城。

唐玄宗很快就召見了李白。唐玄宗見李白寫的詩篇絢麗多彩,人又長得儀表非凡,非常高興。他讓李白坐在七寶禦床上,設宴招待他,還親自拿起湯匙,為李白調羹。“禦床賜宴”、“禦手調羹”,這是李白享受了一般人難以想象的殊榮。

不久,唐玄宗就讓李白做了翰林供奉,這是一種在宮中寫詩作文,專供皇帝大臣欣賞助興的虛職。李白既不見皇帝找他商量國家大事,又沒有分派給他什麼重要公務,而且難得有幾次召見。召見的時候,不是陪皇帝和貴妃遊山玩水,就是讓他寫“宮中行樂詞”。歌功頌德,點綴升平,這種生活離李白“願為輔弼”的理想太遠了,他不願意做這種宮廷詩人。於是,他又陷入苦悶之中,常常借酒澆愁。

一天,李白正喝得酩酊大醉,內侍跑來傳他進宮。可是,怎麼也叫不醒他,急得內侍隻得用冷水澆他的頭。好容易把他弄醒了,李白詩興大發,呤唱: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原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遊船賞花,要李白趕快寫幾首新歌詞助興。這時候李白酒還沒有全醒。他看到如雲似錦的芍藥花,即興賦詩,提起筆來,一揮而就,寫下了有名的《清平調》。唐玄宗馬上讓宮中樂師李龜年演奏起來,自己吹笛相和。楊貴妃陶醉地聽著。李白看到皇上如此玩樂,不顧國事,而自己不過是供他們享樂服務的工具,心裏更加惆悵了。

李白不僅厭惡宮廷中輕歌曼舞的生活,而且蔑視那些安於這種生活的權貴,他把那些王侯比作糞土,都不放在眼裏。時間一長,流言蜚語紛紛向他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