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生於768年,卒於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又常常以昌黎(今遼寧省義縣一帶)的韓氏大姓自稱,所以人們尊稱他為韓昌黎。他幼年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靠嫂嫂將他撫養長大。他7歲讀書,13歲就能寫詩,能很熟練地寫作文章。
他從小勤奮自學,讀了很多的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還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他主張寫文章要有創造性,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模仿前人一言一句,去掉陳詞濫調。
他大力提倡用西漢以前的文體寫文章,反對當時流行的文體。西漢距離當時已經八百年了,所以人們把西漢時候的文體稱為古文,把當時的文體稱為近體文。韓愈提倡古文,形成了一個文學上規模壯闊的運動,後人稱它為古文運動。
唐朝時候,一切應用的文字,從皇帝的詔書、敕令,到人們來往的書信,都是用近體文寫的,也叫做“四六文”。什麼是四六文呢?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大多數句子是用四個字和六個字相間隔(也有四個字和七個字相間隔)組成,排成一對一對的,所以又叫對偶文。這些句子還要講求對仗(如天對地,山花對海樹,大陸對長空)和音韻,就是上句末尾那個字是平聲(相當於漢語拚音的第一、二聲),下句末尾的字一定是用仄聲(相當於漢語拚音的第三、四聲),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寫的《滕王閣序》,用的就是四六文體。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就是這篇文章中的幾對句子。這種文體形式整齊,辭藻華麗,念起來順口,好讀好背,可就是過於束縛作者的思想,常常要以內容去適應形式。有的人為了追求形式,反複推敲語句,反而不注意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了。從南北朝的北魏到隋朝,一直有人反對四六文,提倡古文,到唐代,提倡的人更多了,後來韓愈極力提倡古文,使古體文在應用文字中占了優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他用新散文體先後寫出了300多篇政論、傳記、書信、序言和墓誌。這些文章都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從形式到內容都洋溢著革新精神。他的散文風格奇特,結構嚴整而宏偉,文字精煉,語言生動。韓愈關於古文運動的理論,對後世發生了極大的影響。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散文大師,被後人列為“唐宋八大家”的首位。
韓愈為人品行端正,對人一貫講真話,勇於說出自己的見解。他雖然25歲就考中進士,開始做官,但由於得罪了權貴,因此幾次遭到貶謫。
鳳翔法門寺裏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藏了據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節手指骨頭。這塔30年打開一次,向人們展示佛骨,據說這一年的莊稼就會獲得豐收,百姓就能過上安泰的日子。
元和14年(819年),又是展示佛骨的年頭了,迷信佛教的唐憲宗,派人到鳳翔去把佛骨迎接進皇宮,供奉了3天,然後送到長安的各個寺廟輪流供奉。於是,從王侯公卿一直到平民百姓,都爭先恐後地奔走迎送,施舍錢財,唯恐落在別人的後麵,有的人弄得傾家蕩產,有的人在頭和胳膊上燒燙了許多傷疤印記,有的人停下活計不幹了,鬧得沸沸揚揚。
韓愈一向尊崇孔子倡導的儒家學說,不喜歡敬佛之事。他擔憂這些愚昧行為造成禍害,就上了一道奏章給唐憲宗,進行勸諫。
奏章裏說:“臣以為佛這東西,不過是一種法術。從後漢時開始流傳到中國,上古時並不曾有。從前黃帝和嚳、舜、禹都活了100多歲,然而當時中國並沒有佛。漢明帝時開始有佛法,而他在位隻有18年。之後戰亂亡國之禍接二連三,國運不能久長,宋、梁、陳、元魏以來,奉佛越來越虔誠,而朝代更加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