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於711年,卒於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省鞏縣。杜甫7歲就能寫詩,十四五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和洛陽一些文人交往討論文學。和李白一樣,年輕的杜甫喜歡四處遊曆。他到過南方的江蘇、浙江和北方的山東、河北,參觀、憑吊了許多名勝古跡。在泰山觀日出的時候,他寫下了著名的五言古詩《望嶽》。其中“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名句,抒發了自己的雄心壯誌。

天寶3年(744年),杜甫在洛陽見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歲。這時候,李白已是大詩人,杜甫則剛剛出名。他們誌趣相投,一起結伴漫遊,正像杜甫詩中所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位詩人雖然相處時間不長,而且以後再沒見過麵,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杜甫來到長安,碰上皇上想選拔人才,征召有一技之長的讀書人到長安考試。杜甫滿懷希望地去參加,誰知應考的舉人竟然一個也沒有被錄取。原來這是宰相李林甫搞的鬼。皇帝下令選拔人才,他不敢不遵照命令行事,但是他怕這些讀書人進了宮去揭發他的罪行,就故意一個也不錄取,想蒙蔽皇上的視聽。發榜的那一天,他反而向唐玄宗道賀,說“參加考試的舉人,沒有一個是有才能的,可見天下的人才已被陛下招攬到朝廷,為你服務了。”唐玄宗這時候已經很昏庸,聽了這話,不但沒有怪罪李林甫,反而十分得意,還認為李林甫很能幹。杜甫沒有考取功名,心情很憤懣。這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艱難。為了求得官職,維持生活,杜甫開始給那些當官的權貴們寫信,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但是沒有人看重他的才能,得到的是冷淡和白眼。

為了得到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杜甫作了《三大禮賦》獻給唐玄宗,唐玄宗非常欣賞,讓宰相對他進行考試。可是,宰相就是李林甫。考試完了,就一點消息沒有了。後來,杜甫又接連向唐玄宗獻了兩篇賦,直到44歲那年,杜甫才得到一個地位很低的小官。

那年的11月,杜甫回奉先(今陝西省蒲城縣)探望他的妻兒。一路上,他目睹了人民的生活困苦,接觸到了最下層人民的生活。盡管連年天災不斷,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仍然有增無減,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杜甫穿著又破又單薄的衣服,往家裏趕。剛進家門,就聽見一片號啕聲,原來他那不滿周歲的兒子活活餓死了。杜甫心裏痛苦極了。他想起一天早晨經過驪山下的情景:唐玄宗正在華清宮避寒,歌舞連綿不絕。這強烈的反差引起杜甫深深的思考。他想,我是個小官,不納租稅,不服徭役,都過得這麼慘,一般百姓的境遇就更悲慘了。想到這裏,他無比悲憤地寫了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唐朝的社會現實,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千古名句。這一時期,杜甫還寫了著名的《兵車行》、《麗人行》等詩篇。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安祿山的軍隊攻占了洛陽。杜甫混在逃亡的人群裏逃離了長安。一路上沒有吃的,隻有四處乞討,嚐盡了逃難的辛苦。他在投奔唐肅宗的途中,被安祿山的部將俘虜,押送回長安。他看到祖國山河破碎的景象,寫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