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發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詩反映了他當時悲憤的心情。
至德2年(757年)夏天,杜甫逃出長安,見到了唐肅宗。唐肅宗任命他做左拾遺,負責給皇帝提意見。他盡忠職守,認真地給皇帝提意見。其實,皇帝設置諫官,不過做做樣子,讓別人以為自己善於納諫,肅宗不是太宗,杜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然不受歡迎。過了一年後,唐肅宗就把他調到華州(今陝西省華縣)去做管理祭祀、禮樂、學校等事務的小官。
杜甫離開長安,又有機會接近下層的百姓,了解到民間的疾苦。征兵、征糧,連年不斷的戰爭,再加上官吏們橫征暴斂,強征士兵,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人民流離失所,引起了他深切的同情,他創作了“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許多著名的詩篇。
杜甫對現實生活越來越失望,他毅然辭掉了官職,來到成都,住在西郊外的浣花溪。在朋友的幫助下,杜甫開辟荒地,建起一座草堂。在這風景優美的草堂邊,他種田栽花,養雞養鴨,生活雖然過得清貧,但是能和左鄰右舍的農民交朋友,心情很舒暢。
這一年的8月,秋風怒號,草堂頂上擋雨的茅草被卷走了。風剛停,又下起了瓢潑大雨,屋裏漏得很厲害。在這難眠的長夜,杜甫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寫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想到社會上廣大的和他一樣受風雪侵蝕的貧民,慷慨激昂地表示,為了天下的“寒士”能夠有房子住,免於饑寒,他自己即使凍死了也覺得滿足,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後來,杜甫的好朋友——成都節度使嚴武病死了,他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隻好帶著妻兒老小到處流浪。他經過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走出四川。這時候,北方到處在打仗,江南的親朋好友又沒有消息,他隻好以船為家,在湘江上漂泊,吃野菜,穿著破舊的衣服。盡管身患重病,他仍然沒有忘記祖國的災難,關心著戰爭局勢的發展。公元770年冬天,59歲的杜甫病死在湘江的小船上。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了幾千首詩,用詩描繪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變化,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的生活,杜甫的詩,既凝練概括又生動準確,既通俗又深刻。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稱為“詩史”,後世尊他為“詩聖”。